汉高祖(十一)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18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简单的来分析一下刘邦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人才供他驱使:

先,刘邦是一个豁达大度,胸怀宽广的君主,这样的君王才能看得到别人的长处,也才能坦荡磊落的承认别人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

其次,刘邦是一个不居功,不贪功的君王,这是很难得的。很多君主总是刻意打压功臣的声望,与臣下争功争名,这样的帝王自然没有刘邦那么受欢迎;

第三,刘邦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他承认打仗不如韩信,搞后勤比不上萧何,出奇谋决胜千里不如张良,但他基本上都能做到放手让他们去干,证明他自信能够控制得了他们;

第四,刘邦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当年郦食其去投奔他。刘邦以为又是一个酸腐的儒生,所以态度很不好。后来通过对话,觉得这个老头不错,马上“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第五,驭臣有道。黥布来投,“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当然这也是刘邦比较粗鲁的行事风格,但他这次绝对是故意做的。因为他要召见的人是自视甚高,首鼠两端的黥布。召见之后,黥布“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这分明就是一打一拉嘛。

第六,刘邦之气度格局高出同辈许多。在沛县起兵之初,刘邦不愿意接受沛令之职:“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而“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刘邦之辞与萧何、曹参之辞有所不同,萧曹二人之辞,是恐事不成,秦王朝种族其家,而刘邦之辞,没有个人的因素在内。

以上几点应该足以说明刘邦是知人善用、心胸豁达、天马行空、大才不拘的一代英主了吧。

除了仁爱宽厚,知人善用之外,刘邦能够取得江山的第三个关键就是他自己目光长远,有战略观,聪明而从谏如流。

关于这一点在史记也有许多的记载,如以韩信《汉中策》为基本战略方针,夺取三秦为战略基地,加封韩信为齐王,策反黥布,从洛阳迁都长安等反映了刘邦确实是具备干大事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