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兵渐渐成了气候之后,首领们便各自在心里有了小九九。以王匡王凤为首的原绿林军集团希望能够在“反莽复汉”这面大旗下立一个汉室宗族为皇帝,而刘?则表示反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先,在当时各地的造反者不是自己称王称帝,就是立刘氏宗族为王,所谓打家劫舍也要师出有名,立一个领袖就是树一杆大旗,可以凝聚人心,明确奋斗方向;
其次,由于绿林兵这个军事政治集团是由原来的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还有舂陵兵组成,成分很复杂,结构很松散。立一个刘氏宗室为帝,可以团结人心,使队伍更加紧凑,提高号召力。
所以推举一个合适的人为帝是一个正确的主张。而刘?则认为目前王莽未除,群雄割据,不少地方要拥立刘氏宗室,将来势必自相残杀,反而失去民心。
这有点象后来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但事实是当时起义形势已是如火如荼,不立一个领袖的话就会失去主导权,而且绿林兵说不定哪天就会散伙。毕竟这时的情形和后来朱元璋时不尽相同,因为朱元璋当时在表面上已经服从刘福通的龙凤政权的领导,他的周围又是强邻环伺,而且他的小朝廷完全是他自己说了算,不存在内部不统一的问题。所以他可以隐忍下来躲避风头,放下身段来搞好自己的建设。
因此刘?的话虽也不无道理,但未免过于强调不利的方面。当然,对于这个事情刘?确实是处于一个两难境地,我们下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刘?如果同意这个主张,那么意味着自己放弃皇位(至少是暂时),并且王匡王凤等人的才干为人他是清楚的,推出来的人其素质背景肯定很平常―因为好便于他们控制,而且肯定会对同为宗室的刘氏兄弟有猜忌之心。
如果他不同意,那么就等于公开与这些人决裂,联军也将分崩离析,势必被官军各个击破。且同时也授人以柄,证明自己起兵是为了当皇帝,会失去一部分人的支持,甚至凭空制造一些敌人。
推举一个刘氏子弟为君是新市兵、平林兵的首领王匡、王凤、张?、陈牧等人的主张。他们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提议,实质并不是因为以上两个堂堂正正的原因,而只是为了维护自 己在这个政治武装集团中的地位,打压刘?兄弟势力采取的先发制人策略。
在当时联军的四个组成部分中,新市兵和平林兵属于一个阵营,而舂陵兵与下江兵则站在一起。在力量对比方面,新市兵和平林兵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可刘?兄弟毕竟是汉室宗族,同时无论人望能力都远超王匡王凤等人,处于发展的上升期。
只要假以时日,刘?兄弟肯定会取得集团的主导权。因而在他们实力还处于弱势的时候,先立一个君主,定了名分,以后钳制刘?兄弟也会处于主动的地位。
事实上通过王匡王凤等人的态度及表现,刘?也知道他们有这方面的意思,更不会推举自己。所以他只能采取拖一拖,等一等,看一看的策略加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