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是终结大汉四百年国祚的最后一位君主,虽然他一辈子过得窝囊,但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他的情况有点象唐昭宗,不过他的接手的江山更加破败,形势更加恶劣,只是人生结局要好一点。
我们也不能怪曹操,像他这样的权臣有了开始就没有了退路,所有在皇权面前的悖逆行为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前期本是要做个尽忠汉室的臣子,可事实使他认识到这个王朝已经腐烂透顶,只能另起炉灶。而且当时他即便想归权于汉献帝,可刘协又怎能在那样的乱世安定天下?
曹操不对汉献帝残酷,那么就是对自己残忍。只要汉献帝夺权成功,他曹家的结局也是株连九族。我们不能因此责怪他的,怪就只能怪他自己把这个烫手山芋抓在手里,为什么不丢给孙权或刘备呢,估计乱臣贼子的帽子就会扣到他们头上了。
到了执政后期,曹操已是大权在握,朝堂内外皆是其亲信心腹,可为什么曹操最后还是没有称帝呢,下面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先,曹操毕竟是个读书人,内心深处对皇权还是充满敬畏的。如汉献帝因对他的专权不满,曾对他说:“君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曹操的反应是“操失色俯仰求出”,“操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由此可见,对于做了大半辈子汉臣,肯定也熟读春秋的曹操来说,要克服那种传统的君臣观念实在需要巨大的勇气;
其次,曹操手下的许多大臣当年投奔他就是冲着“匡扶汉室”这个理想来的,而且其中一些人自始至终是反对他称帝的,如荀?、崔琰等人,这是他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再次,在此之前,秦之赵高、西汉之王莽、东汉之董卓夺权篡位,擅行废立的结局以及后世的评价也肯定对曹操影响很深;
第四,曹操对废立之事一直都很谨慎忌讳,当年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因为他认为:“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第五,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无天子之名,却有天子之实。纵观曹操一生,他恰恰又是一个不慕虚名而重实利的人;
第六,曹操有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210年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始,曹操一直言辞恳切的表明自己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这话前前后后说了差不多十年,而且曹操又是孝廉出身,突然一下要当皇帝,这么做自然有损自己的名节声誉;
第七,群臣劝进时,曹操已经表明自己的立场:“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这是曹操的聪明之处,历史上又有谁不把周文王当成一代天子呢―而后世又有谁不把他曹操当成一代帝王?
第八,当年孙权劝进,自然也是不安好心。因为孙吴夺荆州,斩关羽得罪了刘备,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曹操正好趁他们两虎相斗之际,坐得渔翁之利。而如果曹操称帝,那么打着维护汉室江山的刘备极可能因舆情不得不暂时维持和孙吴的联盟,把矛头转向曹魏。
所以,曹操不称帝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策,也是一个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