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分析一下,刘备究竟具备哪些明君雄主的基本素质:
先,刘备是一个胸怀大志,百折不挠之人。
他小时候把大树当“葆盖车”,流落荆州后又有“髀肉之叹”这样的例子就不消说了。还有一个故事是,有一次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在荆州,许汜和刘表刘备说起此事,对陈登很是不满。刘备的反应是:“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由此可见,刘备确是一个胸怀大志,心系天下的雄才。
苏东坡说过: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刘备在外流浪漂泊二十多年,经历各种艰难险阻,而能够一直壮怀激烈,不言放弃,这种坚刚不可夺志的品质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其次,刘备是一个宽宏大度之人。
关羽是一个性格孤傲之人,而张飞脾气暴躁,但刘备都能和他们相处很好,并使他们一生誓死追随,可见刘备不但有驭人之术,而且宽宏大度。又如后来入蜀,被刘备评价为“子彻才智绝人”的刘巴对他很不友好,可刘备最后不但没有责怪他,而且还委以高官。
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是非常中肯的。
再次,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有仁爱之心的人。
这一点最好的佐证是上面说的那个刺客的故事。另外在做平原相时,《魏书》记载“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又如在荆州逃命时,刘备还带着十几万愿意追随他的老百姓,臣下劝他丢下跑路的时候,刘备的回答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有人说刘备这是虚伪,有人拿自己的性命来虚伪的吗。有人说他拿百姓来做挡箭牌―难道曹操会为了老百姓而放弃追杀刘备?他可是有过屠城记录的。
还有,刘备三顾茅庐,也很好的说明了他礼贤下士的作风,曹操孙权能够做到这一点吗。读书人都有那么一点虚荣心和傲气,比较看重这个。
第四,刘备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刘备的眼光谋略表现为:一、他和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的表现,及后来从容从曹营脱身;二、他在袁绍处,见其也不是一个成大事之人,所以马上想办法全身而退;三、在曹操远征乌桓时,刘备曾建议刘表袭击许都,可惜刘表没有采纳;第四,后来在与曹操争夺汉中时,他也表现了较强的军事能力和不错的谋略。
其实很简单,如果没有谋略,刘备这样一个小手工业者又怎能在三国那样竞争残酷的环境中保全自己,最后成就一番大业呢。
第五,刘备有识人知人之明。
先,张飞为人“暴而无恩”,刘备因此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结果果然如此;
其次,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说马稷志大才空,未可重用,后来街亭一役就证实了他的判断;
再次,夺取汉中后,《三国志》记载:“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从魏延的回答和以后他的表现来看,刘备提拔他是正确的,是看得很准的。
这些都反映了刘备有识人知人之能。
第六,刘备能够做到从谏如流
这从刘备得到诸葛亮、庞统及法正等谋士以后,基本上对正确的建议都能做到言听计从。这对于手底下的大臣是一个鼓舞,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