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高平陵政变并非起于司马氏的篡权野心,而是来自另外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保自救,当时曹爽对司马懿可说防范极严,虽然司马懿演了一出悲情戏暂时骗过了曹爽,但毕竟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家族时刻面临被清洗的危险。另一方面当时曹爽篡权夺位已是朝野皆知的事情,司马懿奋起一击,也是为了清君侧,正朝纲。后来曹爽被诛,也是朝议的结果,并非司马懿坚持所导致。
在通常情况下,高平陵政变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当时司马懿已经被解除了大权,在朝中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共同利益集团,即使控制了都城,可既没有抓住曹爽,更没有控制皇帝,只有一纸皇太后的不知真假的诏书。更为重要的是,在政变中,桓范还偷了大司马印跑到了曹爽那儿。如果换在别的朝代,这样的政变唯一的结果就是兵士哗变,祸遗三族。
可司马懿却成功了,原因有这么几点:
先,我们得承认这场政变的直接针对方曹爽实在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家伙。这样的政变发生了,估计有点头脑的人想的都是如何平叛。可他倒好,手里抓着皇帝这个宝贝不用,自己辅政大臣的权威不使,想了一个晚上的结果是自废武功。这样的人还想当皇帝,估计当个小县令都不够格;
其次,曹爽擅权乱政、打击异己的行为已经给自己制造了不少敌人,其中就包括皇太后。司马懿的行为是正义的,他成功的取得了许多朝中重臣*的支持;
第三,司马懿是四朝*,在朝廷威望很高,才干远在曹爽这个不经事的毛头孩子之上。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很好的利用了攻心战术,让曹爽这个没经过风雨的政治儿童一下就掉入彀中;
尽管当时司马懿父子夺得朝政大权,但离篡夺曹魏江山的路还很远。这是因为:
第一,许多朝中重臣跟着司马懿政变,是反对曹爽专权乱政,图谋不轨,而不是因为他们对皇室不满;
第二,当时地方上的军政权力基本上在忠于皇室的人员手里;
第三,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里抓的还是一个啥都没有的汉献帝,可至死都没有称帝,因为掌权者的意愿还没有和社会的认识达成一致。无疑,司马氏政权的基础更加薄弱;
第四,当时的国际局势也很紧张,一旦处理不好,魏国内部发生大规模*的话,必然给吴蜀两国以可乘之机。
权力斗争的残酷在于你一旦走上了这个舞台,你就不能暂停,或者有中场休息。司马懿这样一个为曹魏江山打拼了四十来年的老臣,估计在平时没怎么想着去夺了主子的江山。但是现在他政变了,可他并不能马上把权力还给皇帝。所谓间不离亲,他还得用权力这把刀子去砍掉曹爽的亲信族人。但这必然就会伤及宗室的利益,并损害皇室的权威。所以,抓权的人身不由己的一步一步的“沦陷”,最后终于站在皇权的对面。因为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这个角力场,就已经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权力会给你的家庭、亲族、部属及幕僚带来荣耀和利益,也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和灾难。这样即便你想退出来,他们也不会允许,因为他们必须考虑自己的安危和前程。
权力很可爱,但也很可怕!
你在支配权力的时候,权力往往也在支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