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间十几年的权力斗争是从司马懿父子血腥杀戮和残酷*中过来的,司马炎虽完成了以晋代魏的大业,但当时的政治气氛是相当的紧张和压抑。如果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久了,社会就会恐慌和不稳定,民心就会疲惫。当然如果放任自流的时间久了也不好,那样会使整个国家处于一种懈怠的状态。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懂得治国的君主,知道把握这种节奏,使国家处在一种不失宽松,又有纪律的氛围中。
在这一点上,司马炎做的还比较好,其实也是依葫芦画瓢,也是当年曹丕用过的招数。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记得当年曹丕还温情脉脉的对已经下台的汉献帝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至于后来那些好东西是不是真有刘协一份就不得而知了。
当时蜀汉平定才两年,自然人心也不稳定。所以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同时他还征召蜀地有名望的前蜀汉官员入朝为官,其中在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是曾任蜀汉尚书郎的李密。当时司马炎屡次征召于他,可李密就是不愿意去,这一是因为李密认为刘禅才干还不错,是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就那么不明不白投降实在可惜,他因此多少有些不服气。另外一个原因是知识分子的老毛病,所谓忠臣不事二主,他一个蜀汉遗老,却屁颠屁颠的跑到洛阳去当官,自尊心受不了。所以他写了一个表章递上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情表》。写得相当的宛转动情,弄得司马炎只好放他一马。当然他奶奶也争气,在那样的时候,居然活了九十多岁,确实难得。
司马炎之所以善待蜀国君臣,一方面是笼络蜀地的民心,另一方面就是树个榜样给尚处于独立状态的吴国君臣看看,让他们心里踏实一些,对统一没有那么大的抵抗情绪。
司马炎刚做皇帝时,也如大多开国君王一样提倡节俭。为什么要提倡呢,那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时官僚贵族间正逐渐在形成一种竞相奢侈的风气。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提倡节俭的君主,他儿子曹丕刚即位时也崇尚节俭,可后来就管不住自己,有些喜欢奢靡的生活了。再到明帝时奢侈之风就愈刮愈烈,开始大造宫殿苑囿, 奢侈无度,这也是曹魏大失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次,仪制司的官员向司马炎报告说,拴耕籍田用的牛的青丝绳断了,该换新的了。司马炎传旨说:“那就用麻绳代替吧!”。太医程据向他敬献了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装。司马炎认为这是奇巧服饰,违反了他的禁令,命令在大殿前的台阶上当众烧毁。还说以后再犯的,一定治罪。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三月,全国闹春荒,饿死了许多人,司马炎下令减掉御膳的一半。这些事看来都是小事,但经皇帝一提倡,毕竟对官员们的腐化奢侈有节制作用,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可惜,这些对于司马炎来说都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激情表现。以后晋朝纸醉金迷、奢侈无度、争富竞奢的风气也是和这位一度提倡节俭的君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