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因为刘裕的故事感动了姚兴这个也可称为雄主明君的君王?即便真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也不必这么大方的以十二郡表心意吧。
那真正的原因在哪里,下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先,刘裕遣使求和,要求后秦归还南乡等诸郡。如果不答应,结果必然战火再起,毕竟刘裕也丢不起这个脸。刘裕用的是先礼后兵的招数,因为此时刘裕正需建功立业,捞取政治资本。无论姚兴允与不允,对刘裕都是好消息。因为:战,可以扩充势力,不战,可以捞到好处在国内提高资本和威望;
其次,姚兴对刘裕的意图一清二楚,既然如此,那剩下的就只有和与战的问题。和就是“以土地换和平”,战就是不答应刘裕的无理要求,刀枪下见个真章。可是这时的国际环境根本容不得姚兴一战:
一、397年,后凉分裂,段业建立了北凉,以后又分裂出西凉,其统治者李?、沮渠蒙逊等都以晋朝为正朔;
二、此时的代国(即后来的北魏)也向东晋称藩,拓跋?的弟弟拓跋仪就是一个亲晋积极分子,当年姚兴攻洛阳时。拓跋?就派了太尉穆崇率六千铁骑支援晋军。此时代国兵威甚盛,姚兴的主力在关中和用于防备河北方向。
可见,如果和刘裕开打,后秦将三面受敌,姚兴无疑将失去更多;
第三,姚兴归还南乡等十二郡根本就不是为了给刘裕“成其美”,因为他在迫不得已割让这些土地的同时,还攻取汉中,降服仇池,三年后又派兵支持谯纵割据蜀中,一点诚意也没有;
第四,姚兴归还这些土地,自然提高了刘裕在东晋的地位。当时刘裕虽然势力颇大,但刘毅、何无忌、诸葛长民等人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更为重要的是晋廷执政的是宗室武陵王司马遵,也是比较有能力的人。刘裕的威望提高了,自然会激化国内豪门士族与中小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分化晋国的目的。如果晋廷因此再来一次火并,对后秦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了。
所以,姚兴尽管把话说得很高尚很美好,但实在是不得已和有自己的算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