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隋文帝的第四项政治功绩是鉴于北周法律既严且酷,不利于民生休养。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其篇目与基本内容,以《北齐律》为蓝本,所谓“多采后齐之制”。《开皇律》更定刑名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废除了前代的鞭刑及枭首、车裂等酷刑;又规定“八议之制”,以维护贵族官僚地主的特权;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加强对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行为的*。《开皇律》上承汉律的源流,下开唐律的先河,在中国历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
隋炀帝上台之后,在此基础上重修《大隋律》,把隋文帝晚年制定的酷刑全部取消。他认为圣人之治应该“推心待物”,所以需“每从宽政”,新的《大隋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宽大的法律之一。历代王朝均规定,犯谋反等大罪,父子兄弟均斩,家口没官为奴。隋炀帝认为这条法律太不人道,他说:“罪不及嗣,既弘于孝之道,恩由义断,以劝事君之节。”新的《大隋律》断然取消了连坐之罪,开创了中国法律史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先河:废除了对谋反大罪的连坐。我们对待历史人物不应该有那种非白即黑的观念,人本来就是复杂的,多面的。必须承认,隋炀帝是有他的历史功绩的。
第五,隋文帝还有一项伟大的贡献就是,坚持了汉化和拯救了汉文化。
北魏分裂之后,北周北齐的上层一度非常热衷于鲜卑化。后来周武帝虽然在亲政之后也倡导汉化,可毕竟时间太短,如果鲜卑贵族掌权,有可能再次出现胡化的浪潮。隋文帝上台之后,便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力行汉化。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汉文化无疑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胡化政策自然是一种历史的倒退。隋文帝的汉化政策不仅对于汉民族还是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陷入了长达四百年的分裂*时期。持续的战乱,加上胡人肆虐中原日久,导致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焚毁、遗失大半。开皇十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又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多少优秀的学者、多少伟大的著作、多少中国的文明、辉煌都消失在历史的尘霭里。可以说,战争不但是民生痛苦的最大制造者,更是文明最大的破坏者。
隋文帝对汉文化的复兴是有巨大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