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第一次缅甸战役
作者:兆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072

1942年三月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立刻参加了第一次缅甸战役,在曼德勒会战中,中国远征军打了两个漂亮的硬仗,首先就是同古之战,接着就打了一个仁安羌之战。

三月末,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师长率领第200师,在缅甸同古地区与日军进行激烈交战,也是以少胜多、重创日军。这是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另一个重要战役。戴安澜将军是一位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在国内抗日战场上屡建战功,1939年在广西昆仑关战役,戴安澜将军指挥中国的机械化部队200师,与日军激战一月,最后战胜日军,取得了中外闻名的昆仑关大捷。

缅甸的同古又称为东瓜,位于缅甸中部大城市曼德勒之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同古之战是曼德勒会战的重点之战。可是当时在缅甸,中英两**队虽然是盟国,可实际上竟然是同床异梦,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将军在表面上完全同意史迪威将军的曼德勒会战计划,可实质上英军已经打定主意想要放弃缅甸了,他们并不想参加实际作战。英军只是想借助中**队作掩护来撤出自己的军队,想要将缅甸的十万英军撤回印度,他们只想保住印度,印度是英国女王王冠上的一颗明珠。

三月初缅甸首都仰光失守,英军一路溃败下来,日军第55师团随后追击英军,又有日军第33师团从西路迂回包抄英军。正当英军处境极为险恶之时,中国远征军第200师进驻同古,正面阻挡了日军的乘胜追击之势,随即中日两国的军队在同古城外展开激战,双方都有重大伤亡,日军的进攻势头被挡住了,英军化险为夷了。日军与盟军在同古出现了对峙状态,在史迪威将军看来这是盟军发动反攻的大好时机,当时史迪威将军曾设想,如果中英两**队二十多万人能够齐心协力,完全可能取得曼德勒战役的胜利,可以歼灭孤军深入的日军第55师团,甚至有可能一举收复仰光,将日军赶下大海。

可当时的史迪威将军只是一位光杆儿司令,他手下没有美**队,英**队和中**队都不听从史迪威将军的指挥,中**队是受蒋介石的遥控指挥,这就决定了缅甸战区盟军将要失败的命运,中国远征军也是必将遭到失败之命运。中**队出兵缅甸,蒋介石十分重视缅甸战局的情况,1942年三月初蒋介石亲自飞到缅甸腊戍,面授戴安澜师长,蒋介石口授命令:‘……保存实力,守住同古一两个星期……’,然后蒋介石就飞回重庆了。蒋介石的这种指挥方式真是极其愚蠢,这就束缚了戴安澜将军的手脚,给英军造成单独撤退的大好时机。如果没有蒋介石面授机宜的命令,戴安澜师长根据当时战场上瞬息变化的具体情况,至少可以做两件事。其一、就是按着史迪威将军的作战计划,戴安澜200师可以协同其他中国远征军和英国友军联合出击,那样做就完全有可能歼灭孤军冒进的日军第55师团,当然这就会冒着中**队的巨大牺牲,这不符合蒋介石‘保存实力’的指示,结果中英两**队放弃了这一大好战机。其二,同古的英军在没有通知中**队的情况下就自行撤出阵地,造成中**队侧翼的空虚,日军则乘虚而入,造成中国远征军200师被日军包围的局面,同古已经不可守,第200师大有被全歼之危险,戴安澜应该及时撤军脱离险境。可是戴安澜师长按着蒋介石‘守住同古一两个星期’的命令,不敢撤军,中**队不情愿地为英军的撤退作掩护。后来在200师遭受惨重损失之后,200师被日军包围,危在旦夕的时刻,是廖耀湘新22师来进行援救,200师才能够撤出同古,脱离险境。这次解救战也是打得很漂亮又很及时,中国200师能够撤出同古,及时逃出日军的包围,这也出乎日军第55师团长竹内宽中将的意外。日军竹内宽师团长对中国200师的作战勇猛和高超的技战术水平都很佩服,竹内宽将军进入空城同古之后还下令,掩埋中国官兵的尸体,并在墓碑上写有:中国勇士の墓。同古之战验证了‘将在外君名有所不受’的道理,戴安澜过分相信蒋介石,结果戴安澜壮烈牺牲在缅甸战场;孙立人抗命蒋介石,结果孙立人得以脱险,避免了38师遭到重大伤亡。

既然英军不能协同作战,自行撤退,中**队也就只好沿着缅甸南部的锡唐河谷向北撤退。接着英军又是不告知中**队,英军自行撤出曼德勒会战,曼德勒会战就以盟军的失败而告终了。

1942年上半年,日军依然决心要实现切断中缅印公路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在缅甸战场上,日军调集了五个师团十几万人的兵力,兵分东西两路,又向英军和中**队发动了疯狂地进攻。

由于英军的自行撤出和蒋介石的瞎指挥,所以曼德勒会战盟军战败已成事实。中**队几次被调动,孤军深入,战线拉得很长,给日军创造了深入包抄的机会。日军第56师团纵深插入中**队的后方,日军第56师团在东线神出鬼没地大举深入进攻,终于攻陷了腊戍、八莫和密支那,切断了滇缅公路,截断了中**队退回中国的道路,中**队立刻处于孤立无援,又无退路的险恶境地,这显然有是蒋介石、罗卓英和杜聿明指挥作战的一大军事失误。

在日军大举进攻的情况下,英军则是利用中**队作掩护,英军就金蝉脱壳般地逃脱了,大批英军沿着伊洛瓦迪江河谷迅速向西北的印度方向仓惶撤退,英军率先逃之夭夭,又上演了亚洲版的顿克尔科大撤退,英军实在是有失道义。缅甸战局向不利于盟军的方向逆转,中国远征军又处于非常失利的情况了。

中**队被切断退路,处境极为险恶。史迪威将军要求中**队也向西撤退,就是撤往印度,他希望这支中**队撤到印度后接受他组织的训练和装备,史迪威将军决心还要带领这支中**队重返缅甸,必须重新打开这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缅印援华通道。可是当时的中国政府首脑蒋介石不肯放手这支中国远征军队,他命令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带领中国远征军撤回中国。为此,蒋介石和史迪威二人发生严重的分歧,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将军,他对蒋介石的命令惟命是从,他根本不听史迪威将军的指挥和调遣,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向中国云南方向撤退。

当时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是罗卓英将军,可这位陆军上将罗卓英是蒋介石的政治型将军,实战能力较差,他善于起到一个和事老和和稀泥的作用,史迪威将军厌恶罗卓英将军,称他是一头猪。罗将军看到缅甸战事不妙,他已经乘飞机飞回中国重庆了。

第一次缅甸战役盟军遭到彻底失败,中国远征军处于十分凶险的境地,中国远征军向那里撤退?何去何从呢?此次撤退之前孙立人师长已经向杜聿明副司令提出建议,孙立人认为如果部队要撤回中国,就必须趁日军在密支那站立未稳,我军必须迅速出击,击败日军第56师团,从新夺回密支那,这样就可以沿着滇缅公路撤回中国。否则的话我军就只好翻过热带原始森林野人山,野人山环境十分险恶,走这条道路就是九死一生,我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死路一条。孙立人师长认为基于当时情况中**队就不如撤到印度去,可是杜聿明根本没有采纳孙立人和史迪威的建议,他只顾听从蒋介石的命令,退入缅甸北部的胡康河谷,进入野人山。

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向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发出命令,让他率领三十八师给撤退的中国主力部队殿后。孙立人将军率三十八师,在完成掩护中国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之后,但是孙立人将军和他的三十八师并没有跟随中**队向中国方向撤退,而是按着史迪威将军的命令向印度方向撤退。孙立人师长率领三十八师虽然也经过千辛万苦,冲破日军的重重封锁线,但还是比较顺利地到达印度。孙立人这次违抗蒋介石和杜聿明的命令,跟随史迪威将军向印度撤退,三十八师不但避免了一次重大伤亡,反而收容了一些失散的中、英、印士兵,捡到许多被英军抛弃的轻重武器。但是孙立人将军也因此而得罪了蒋介石和杜聿铭,使得孙立人将军后来的军旅生涯和个人生活一直处于坎坷之中。

杜聿明率领大部分中**队向中国方向撤退,中**队只好翻越渺无人烟的热带原始森林,这支中**队沿着胡康河谷撤退到缅甸北部的野人山,可怜的这支中**队在野人山里迷失了方向,又遭到日军的袭击,中**队陷入极度的困境。进入野人山的八万多中国远征军,有五万多中国将士就牺牲在这异国他乡了,只有两万多人存活下来,其中一万多人又撤回缅甸,最后撤向印度,只有少数人返回中国境内。野人山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中**队陷于绝境,大部分是被那些毒虫猛兽所吞噬,其中戴安澜师长已经在作战中负伤在身,这位抗日英雄在野人山的途中壮烈牺牲了,还有许多团营级军官也壮烈牺牲在这撤退回国的路途上,这种非战斗减员远远大于战斗减员。这是蒋介石和杜聿明所犯下的有一次重大战略指挥失误。

廖耀湘师长率领中国远征军新二十二师,虽然也随杜聿明误入野人山,也遭到了重大伤亡和损失,但是廖耀湘的二十二师和其他中**队残余部队是在英军飞机的指引下逃离野人山,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师也是只剩下近三分之一的残兵败将,廖耀湘和杜聿铭也返回缅甸,最后也撤往印度。

1942年4月末,孙立人师长率三十八师完成掩护中**队撤退的任务之后,就拒绝了蒋介石和杜聿明的命令,没有跟着杜聿明向北撤退,而是返回缅甸向南进军,要与日军决战。孙立人将军率领38师冲破日军几重封锁线之后,孙立人将军指挥38时突然向西进军,向印度方向撤退,也顺着伊洛瓦迪江河谷向西北方向撤退。英军首先逃跑了,在各条向西北撤退的道路上到处都挤满了大批的中**队、难民、英军的掉队官兵和散兵游勇,那是一片混乱而凄惨的场面。

孙立人率领38师冲破日军封锁线,与史迪威将军会师,一起向印度英帕尔地区前进。史迪威将军认为走大路必然要遭到日军的袭击和日军飞机的轰炸,公路上被中**队和逃亡难民所挤满。史迪威将军率领一支小股部队避开走公路,而是采用暗渡陈仓的方式,是走在孙立人主力部队北面的一条较为崎岖隐蔽的山路上。他们之间还可以用电台进行联系,后来这只小部队就不能驾车,只好徒步行军,靠一些畜力驮运着一些物资。

当时英军已经放弃缅甸了,他们在亚洲的战略设想就是要尽量保住印度,当时英军的主要战场是保卫英国本土和北非,英**队并不关心缅甸北部的中缅印公路。以后的缅甸就是日军和中国远征军相对峙的战场了。史迪威将军和孙立人将军走到一起了,后来就是他们在一起密切配合,终于取得第二次缅甸战役的胜利,彻底将在缅甸北部的日军打垮,史迪威将军终于完成了打通中缅印公路的光荣历史使命,当时人们就将中缅印公路称之史迪威公路。

孙立人将军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是美国陆军上将马歇尔将军的校友。史迪威在1900年考入美国西点军校,那年孙立人刚刚降生,这两位忘年交的战友,他们在缅甸作战时都还留着美**校的发型,穿一样朴素的军装,甚至他们长得都很相像,都是瘦削精悍的脸型和身材,都爱发脾气。他们都能对共同的事业表现出无私和无畏、果敢和智慧,他们在缅印作战时虽然也经常因意见不同而发生争吵,可是在具体作战中还是配合得相当默契。

现在史迪威将军认为自己手下还有一支强悍的军队,老将军深感欣慰。史迪威将军和中**队的命运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了,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他们的共同任务是保卫缅甸北部的中缅印公路。史迪威将军和中**队构成了生死与共、相依为命的关系。在这次撤退中,史迪威将军不肯坐飞机跑掉,这位年近六十的老将军不同于麦克阿瑟将军,史迪威将军坚持要和地面部队在一起撤退。那时在缅甸战场上,可以说史迪威将军就是一位光杆司令,那里没有美**队,只有一位美国将军和几位高级参谋,现在有了孙立人的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老将军史迪威又是充满信心。

孙立人师长要派一支部队去护送史迪威将军走小路,可是史迪威将军不想让自己带领的队伍太显眼,也不想增加食品供应的负担,他只留下两个中国警卫班。刘振武就是率领由两个班组成的中国警卫队,一路保护史迪威将军。这支队伍就像是一股掉队的英**队、中**队和一些难民的集合,谁也不会想到这里面还有一位美国三星级陆军中将,日本人认为史迪威将军早就乘飞机跑掉了。在上次攻打仁安羌解救英军的战斗中,刘振武给上级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次孙立人师长和113团刘放吾团长特意挑选了刘振武,授命他一定要保护好史迪威将军。

第一次缅甸战役以盟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再次震惊世界,日军继续上演战无不胜的神话。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帅,美国将军史迪威感到很耻辱,很焦虑;英**队,借助中**队作掩护,完成了亚洲版的顿克尔科大撤退,干得很漂亮很得意;中**队遭到极大的损失,蒙受耻辱,再一次在国际上名声扫地;日军成功地切断了中缅印公路,基本上完成了既定战略目标,日军又是举国上下欢庆胜利。

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材料,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中国远征军入缅兵员为十万人,伤亡总数达六万一千余人,其中有五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英军伤亡及被俘约一万五千人。

事实说明蒋介石绝对是一位失败的军事家,杜聿明也不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年轻有为的戴安澜将军忠心听命于蒋介石,所以这位年轻有为、忠勇刚烈的将军就被蒋介石给断送了,那些将士们就过早地牺牲了。孙立人将军没有听命蒋介石,所以就幸免脱险,后来终于和史迪威将军在一起,完成了战胜日军、打通中缅印公路的历史使命。可是后来孙立人将军一直没有与蒋介石彻底决裂,这将是他一生中的最大错误。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