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翟让曾经是李密的恩人、主公;那么李密就始终无法在翟让面前摆出主子的架势来,无法以命令的口气来指挥翟让,一是因为李密素来重情义、讲义气,感恩翟让给予自己太多,心中常有亏欠之意,难以作出颐指气使的不耻之事;二是以防有忘恩负义、小人得志之嫌。
由此导致了一个问题:翟让手下有一大批的将领头目,既然李密支配不了他们的首领翟让,那也就指挥不了他手下的人马,于是瓦岗就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体系。
李密所依赖的主力是以王伯当为首的的蒲山公营以及秦叔宝、罗士信、裴仁基、贾普瑞等投靠而来的隋朝将领,当然还有那可敌万人的八千亲卫军;这也是和隋军交战的主要力量 ;其作战能力和战斗纪律自然是不在话下。
而那些归附瓦岗的各路反王和数十万的农民军;只是在名义上臣服于大魏政权,遥尊李密为主,是为了不被朝廷消灭而挂靠在瓦岗,其实还是在独立活动;像这些遥控指挥、松散管理的部属在关键时刻是指望不上的。
翟让的势力则是以随他开创瓦岗的老部下为主,其中左武侯大将军单雄信、右武侯大将军徐世绩、王儒信、贾雄等人都是他的亲信,其手下都统率着大批军马,在瓦岗军中的权势着实不小。
这也是翟让敢于让位给李密的必要条件。即使李密忘恩负义,辜负知遇之恩;也会因为翟让手握重兵而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可以保护自己,所以才让的很安心、痛快。
虽然把首领之位让给了李密,但他的待遇一点不低,除了“魏公”的名号以外,他是样样都有。
冲锋陷阵、攻城掠地自然由李密和他的部下前去,而且李密也热衷和擅长于此道,自己充其量的也就是诱敌;但是胜利属于你李密;战利品绝对是要一分为二的,老瓦岗的这一份是不能少。
于是就出现了,李密率部血战沙场取得胜利后,翟让所部兴高采烈抢夺战利品的状况,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如此。
翟让对此很满意,实惠的很;瓦岗之主得虚名哪有这样痛快。
李密看在眼里,但感于翟让厚恩,自然不说什么;但他手下的将领则心有怨言;只不过碍于李密的威严,才不好发作;
更糟糕的是,翟让所部纪律松散、山寨气很浓;依仗翟让的权威,常因一些琐事和浦公营的军士发生摩擦;言辞中常带有嘲弄和讥讽之意,好像在说 “能打仗又怎么样,还不是白白分给我们”;而蒲公英的士兵怒火中烧,但恐于李密严明的军纪,只得一忍再忍。
由此一来,李密和翟让的矛盾不再是两个人的事,已经扩展为两大势力之间的利益冲突了;这个时候,个人往往是没有选择。
这颗核桃还可以挺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