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和晓峰在爱情大道会合后,开始了一个星期的游玩。
先我们从“象鼻山”开始游览,因为它可以说是桂林城的象征和城徽。象鼻山位于小城的中心,在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因山形酷似大象伸长鼻子汲饮漓水而得名,也称“象山”。
游过象山,然后再伏波山,叠彩山,七星岩,卢笛岩……我们每游一处,晓峰便俨然一位导游似的,指点着这一处,那一处的景点向我解说。而此时的我,也真象一位初到桂林的游客一般,津津有味地听着他的解说。说来惭愧,我虽然一样生长在小城,也学的是旅游专业,但是,我却没有晓峰这样熟悉小城的各个景点的来龙去脉,典故传说。真的,晓峰的脑子里简直就象装着一部小城风景的词典,每一处景点的传说来历他都能够娓娓道来,诗词歌赋也能背诵如流。
比如在游象鼻山景区时,他便背诵了明代诗人孔镛的一首赞美象鼻山的诗:
象鼻分明饮玉河,
西风一汲水应波。
青山自是饶奇骨,
白日相看不厌多。
然后,他又谈起象鼻山的来历传说:相传昔年,天上玉皇大帝率领成群巨兽南巡至此,踏田撞屋,民不聊生。其中有一头神象生病了,无法继续作恶,便被玉皇大帝遗弃在了荒郊之上。幸得农夫垂怜,为之调治,病愈康复。大象感恩戴德,遂竭力为村民耕耘,重建家园。玉皇大帝闻讯后,勃然大怒,传旨令神象归天,神象不愿再返天庭,抗旨不从。玉帝恼羞成怒。便把神象点化成了一座石山……
而在伏波山景区里,晓峰背诵的是清人张联桂的诗:
城边一峰拔地起,
嵯峨俯瞰漓江水。
江流到此忽一折,
百道滩声咽舟底。
接着他讲起了伏波山的来历:相传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胥徒国时曾驻师桂林,与敌使谈判于山下,试剑劈石,吓退敌军。因此后人便在山上建伏波庙祀之,故称此山为伏波山……
晓峰讲解的传说典故,背诵的诗词歌赋,有些我也熟悉,但是,不知怎的,我却觉得,从他嘴里吐出的语言,从他表情流露出的神采,却是那样的优美,优美得超出了传说的描绘,超出了诗歌的意境!这是我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啊!我不仅被他在阳光中俊逸矫健的身影激荡得心醉神迷,更为他的博学多才深深地倾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