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兼析词牌名《醉花阴》
李清照(生于1084年,卒年不详),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出生於贵族书香之家,其父亲李格非,字文叔,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曾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是一个很风雅的官员。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家学渊源,精通文学,博览群书,李清照自幼即受父母的文学薰陶,加上其天资聪慧,可谓兼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益发蕴育了她的文学才华。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18岁时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是丞相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聪明好学,藏书万卷,酷爱金石刻辞,古物书画。婚后,夫妻俩人情投意合,对考古学极下功夫,以《金石录》一书名满天下。
传说赵明诚小年时,其父准备给他物色老婆。一天,赵明诚在白天小睡了一会儿,梦见自己在读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就告诉他老爸。其父给他解梦,说:“你可能要找一个能填的做老婆,‘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来不就是‘词女之夫’吗?”赵明诚长大后,果然娶了“古今天下第一词女”李清照为妻。
其实,当李清照还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时,*倜傥的赵明诚闯进了她的生活,就像一粒石子投进平静的湖水中,在她原本如明镜的心中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在一个晚春的清晨,李清照在丫环的簇拥下来到花园的荡秋千。荡得手都有点儿疼了。汗从她薄薄的衣衫里透出来,就好像仅留在枝头几朵上的清露。丫环们缠着她又跳又唱。一阵朗朗的笑声吸引了一早前来拜会老师的赵明诚。不知是哪个丫环眼尖看到了,惊叫了一声,吓得她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害羞的往绣楼逃去,走到闺房门口,她还假装嗅青梅,回头看了赵明诚一眼。夜深人静时,怀春的李清照填了一阙《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婚后的生活,宁静而浪漫。赵明诚对碑帖字画、金石古玩特别感兴趣,早在当太学生时,他就已经开始节衣缩食,用那不多的生活费用和典当衣物得来的钱去购置有珍藏价值的文物。故每有所获,就会兴高采烈地回家,与妻子相对展玩,仔细品味。俩人每得到一本好书,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得到书画、彝鼎等文物,也一起把玩赏析。即便是在任官以后,夫妇俩也心甘情愿地过着清贫的生活,最大限度地进行着古玩、书画、金石的收集工作。渐渐地,这成为了她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他们把收集金石文物的房间取名“归来堂”。加上两人都爱好文史、诗书,经常诗词唱和,相互切磋,这让俩人的家庭生活充满了笑声与趣味。在青州(今山东益都县)撰写《金石录》期间,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颇为自负,于是忽发奇想,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书典故知识为主的“茶令”,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则后饮茶,与酒令之行大相径庭。俩人每次吃完饭,坐于“归来堂”中,烹好茶,然后一人指着成堆的书籍,要对方说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并确定谁先饮茶。往往因为大笑,致使茶水洒到衣服上,“二人皆不得饮”。
结婚二年,赵明诚就负笈远游。每当收到赵明诚的书信,就沟起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于是,她就找来一方小锦帕,书《一剪梅》向夫君诉说相思之苦: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由于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现在丈夫不在身边,所以两人一经离别,就相思如潮。这首词以灵巧之笔抒写了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琅环记》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的重阳节,李清照填了一首《醉花阴?重九》寄给远方的丈夫:
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接到后,很赞赏这首词,同时又激起了赵明诚的好胜之心。于是他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和李清照的《照醉花》词混杂在一起,给他的好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看后说:“只此三句最工。”赵明诚问是那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余不及也。”
据《古杭杂记》记载:“住在太学服膺斋上舍的秀洲人郑文,他老婆从家里寄了一首《忆秦娥》给他:‘花深深,一勾罗袜行花阴;行花阴,闲将钿带结同心。’这首词被郑文同寝室的同学传播开了,于是外面的酒楼妓馆都在传唱。”《醉花阴》就是根据这首词的意思演化而来。又据《琅环记》记载说,最早用《醉花阴》做词牌名的是李清照。又名《醉花阴令》。其实,《醉花阴》是唐教坊曲名,后才演变为词牌名。
1126年(靖康元年),李清照的生活开始产生变化。由于金兵攻占宋首都汴京,次年,徽宗、钦宗都被金人掳去,北宋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从此,李清照便踏上逃亡流徙之路,饱经忧患,辗转渡过飘零的一生。南渡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不久,江南的局面也起了大变,金兀术引大兵南侵,在建炎三年攻南京,李清照又仓皇踏上流亡之路。她由南京到杭州,年底临安(杭州)又沦陷,李清照渡钱塘江入浙东避难。直至临安光复后,她才回到临安居住。晚年的生活虽然安定下来了,然而心情上难免有孤寂的感觉。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均是名人,而她自己,也负一时重誉。可惜她的暮年是孤独凄凉,她是被南渡的权贵们遗忘了,甚至连她的卒年,在史书中亦无法考知。根据一般推断,她大约活到六十岁左右,“古今天下第一词女”就象风一样悄然而逝,留下的,只是后人对她的无限怀念与景仰。
作者题外话:关于李清照,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描画的形象。我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也是按我心目中的形象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