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太守
作者:李陆林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167

次日,琰儿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而我却守在床头睡熟了,顿时心中感动。轻轻的起来想为我去打盆水,洗一洗风尘,生怕弄醒了我。刚动了几下,我就惊醒了。我抬眼看了看,天已经大亮了,遂爬起来准备去召集众人议事。

见琰儿醒了,遂道“琰儿,你醒了”。

琰儿满脸幸福道“是呀,大哥。你对我太好了”。

我笑道“你是我的琰儿,我不对你好,对谁好呀?”。

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让琰儿感动万分。她再也压制不了自己的情感了,猛地扑入我的怀中,紧紧抱住我,深怕自己一松手,我就会离他而去。我无奈自得任由她如此,一种别样的气氛在此时产生。

正当我们紧紧相拥时,忽一阵门响。我们转眼看去,原来是宁儿端着洗脸水而来。见此,琰儿大羞,急忙放开我。扑入床上,用被子捂住脸怎么也不肯见人。袁绍也感到不好意思,匆忙的洗好脸,知会琰儿她们一声,带上典韦直奔议事厅而去。

来到了议事厅,众人都来了,已经等候多时了。见我来了纷纷见礼,原来众人知我已到任,今日必会召集众人议事,是以不唤而来。

袁绍见此满意的点点头,遂叫众人不必多礼。

见众人落座之后,袁绍问道“今日,我已领太守之位,众人何以教我?”。

荀?道“主公只需内修政理,外练甲兵,渤海自然大治”,众人闻言点头不已。

袁绍笑道“我有文若,治理天下尚可,何况一郡之地?”。

文若道“主公谬赞了,眼下就有一事需主公定夺”。

袁绍道“不知何事?”。

荀?遂将此事向众人一一道来,原来前渤海太守就一直惧怕匈奴犯境,后闻黄巾乱起,深怕被杀。是以弃官携款潜逃,因此我们来此郡之时,才不见太守。又因太守无能,遂在百姓中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闻太守出逃。纷纷举家迁移于冀州其他比较稳定的郡县。留下之人,对官军也缺乏信心。总之,我所接受的是一个虽有繁华之名却无繁华之实的郡。

闻此,众人颇感心情沉重。袁绍也感到压力重大。

见此,郭嘉进言道“主公,胸怀天下之志。怎可因区区小事而坠青云之志也?”。

袁绍闻奉孝之言,顿觉如醍醐灌顶一般。遂振奋精神道“众人听令”。

众人闻言,纷纷下跪,恭听君命。

“我命荀?为郡丞代行太守之事”。

“谢主公信任”。

“郭嘉为文学祭酒”。

“是”。

“黄忠为郡都尉统领全郡兵马”。

“谢主公”。

“张辽,太史慈为左,右司马”。

“是”。

“臧霸,陈到,管亥为前,后,中司马”。

“是”。

“王越,典韦为左右护卫”。

“诺”。

命令下达之后,众人俱称领命。

袁绍见此喜道“望诸公克尽职守,勿负我之所望”。

众人异口同声道“我等定不负主公厚望”。

又商议了一些事之后,袁绍吩咐众人下去到任吧。

众人领命而去,郭嘉,荀?,黄忠被袁绍留了下来。

众人走后,荀?问道“不知主公,留我等所为何事?”。

袁绍笑道“也没什么,就是我有一些浅见,让汝等参详一下”。

黄忠道“请主公明言”。

袁绍道“既如此,那我先说军队之事。我原有骑兵三千,历经大小数十战。已经所剩无几。我思天下还未太平,匈奴时时犯境。组建一只骑兵刻不容缓,不知可行否?”。

黄忠道“某看可以”。

荀?也道“我昨日查看了一下府库,尚有余财,可以练兵”。

袁绍道“既如此,我将此事交与舅父了。钱财方面可和文若商量”。

黄忠领命道“是”。

袁绍道“我欲行屯田之策以安民聚众不知可行否?”。

荀?疑道“不知何为屯田?”,郭嘉于黄忠也一脸好奇的看着我。

袁绍遂将屯田之策向众人一一到来,他们毕竟是我的心腹之人,不过一会就明白了,顿时对我钦佩不已。

文若更是叹道“主公之才我不如也”。

袁绍道“不知可行此策否?”。

荀?自信道“如行此策,最多三年。主公就不必为粮草之事发愁了”。

袁绍笑道“那好,此事交与文若了”,荀?领命。

郭嘉见文若与黄忠都有任务,遂向我道“不知主公还有何事需嘉处理的?”。

袁绍严肃道“我欲开一家酒楼,尚却一管事之人。不知奉孝可否领命?”。

荀?他们闻言都愣了一下,随后都大笑起来。

郭嘉笑道“主公若真肯如此,嘉奉命。不过此事之后,嘉请告辞。别寻明主投之”。

袁绍闻言笑道“奉孝不必如此,方才不过戏言尔,望奉孝勿怪。我想发布招贤令,以求聚敛人才为我所用。此事就交与奉孝了”。

郭嘉道“主公明见,嘉领命”。

说完这些事之后,我吩咐他们下去,去处理各自的事情吧。三人领命而去。

袁绍独自一人向琰儿所在的房间走去,王越与典韦不知去了那里。

到了房前,推门而入。不见琰儿,只见宁儿在沉思,不知在思考什么事情。

我疑道“琰儿为何不在?”。

宁儿从思考中惊醒,见我问话,遂道“禀少爷,琰儿妹妹去找秀儿她们了。吩咐我照顾少爷”。

袁绍闻此道“既如此,你下去吧,我自己就行了,不要照顾”。

宁儿闻言泣道“难道宁儿就长得那么难看吗?连照顾少爷的机会都没有吗?”。

我见他流泪不已,顿时慌了手脚,忙道“宁儿,你不要哭了。算我说错了,你留下吧”。

宁儿闻听此言,才破涕而笑。

昨日几乎一夜未睡,今天又和众人议事到现在,颇感疲劳。遂打算好好休息一下,宁儿见此隧道“少爷,让宁儿服侍你休息吧”。

袁绍点点头,于是宁儿走到我的面前,帮我脱下衣服。我忽然发现一道白光直向我的胸口而来,知此乃兵器也。急用手去挡,顿感疼痛一片。转眼看去匕首已经划破了手臂,血流不止。

宁儿见匕首被我的手臂挡住了,急挥匕首向我其他部位刺去。

我见此震惊不已,不明白我和她有什么深仇大恨。手中有没有兵器可以防身,遂边跑边道“不知我与姑娘有和深仇大恨,汝如此对我?”。

宁儿狠声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恶贼受死”,边说边用匕首追赶我。

我不由得疑虑顿生,我自问没有杀过一个无辜之人,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想到这里,我赶紧道“宁儿,是不是有所误会?”。

宁儿边跑边叫道“有什么误会?有很多人看到你行凶”。

闻听此言,我知她不会听我的劝解,典韦与王越又不在,心中正着急间。

忽秀儿推门而入,见此喝道“宁儿姐姐住手,休伤我夫君”。

只见秀儿三下两除二就拿下宁儿,我才知秀儿原来还有这么好的武功。

我让秀儿将宁儿带到姐姐的房间,自己随后跟来。姐姐她们见我受伤了,俱心疼不已。姐姐急忙找来丝巾为我包扎,兰儿与琰儿在一旁心疼的看着。过了一会,包扎好了。我让琰儿去通知众女一声,来姐姐房中,商量对宁儿的处置办法。

不过一会,众女都来了。路上已知此事,纷纷向我嘘寒问暖,关心不已。我一一安慰她们一番,说自己没事。

见众女都来了,我对宁儿说道“不知我于姑娘有何仇怨?”。

宁儿见自己已被擒获也不隐瞒,遂将此事向我细细道来。原来宁儿乃张角之女,闻我一席话气死她父亲,遂决定为父报仇。是以混入袁府,伺机报仇,可惜一只无从下手。今日,正好典韦他们不在。因此才对我下手。

众女听完才知道原来我与宁儿还有如此之事,心中都对宁儿敬佩不已。

忽环儿道“夫君,宁儿姐姐为父报仇,事出有因。况夫君又没有大的伤害,请放过她吧”。

众女见此,也纷纷为宁儿求情。

宁儿见此心中颇为感动,但还是叫道“众位姐姐妹妹,不要求他。宁儿不值得你们如此”。

见此我叹了一口气,刚想出言道。姐姐就说道“绍弟,关于女人的事,还是交给我处理吧”。

闻听此言,我无奈的点点头。招呼秀儿和我一起出去。

秀儿好像也知道我要问什么,急解释道“夫君,我不是有意要瞒你的,我怕你不喜欢会武功的女孩,是以相瞒”。

我道“哦,原来如此。不过秀儿会武功,我怎么会不喜欢你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呀?”。

秀儿闻言喜道“真的,夫君”。

我点点头,秀儿一脸幸福的道“夫君你对秀儿太好了”。

正说之间,琰儿跑过来告诉我,姐姐已处理好了宁儿之事,让我进去。

我走人姐姐的房间,秀儿与琰儿随后。

姐姐见我回来了,道“绍弟,我们决定了。就当此事没有发生过,不知你意下如何?”。

姐姐的决定我自是无法改变,也不想改变。不过还是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姐姐,姐姐也知道我在想什么,遂解释道“宁儿,已经不打算报仇了”。

我用询问的眼光,看了看宁儿。不知姐姐和他说了什么,她满脸羞红的点点头。

我也没说什么,就让秀儿她们准备早饭,于众女一起享用起来了,众女都喜笑颜颜。好像刺杀之事,没有发生似的。

吃过了早饭,我告别众女下去休息了,典韦与王越也回来了。众女自然在一起喜笑颜开的交谈。

。。。。。。。。。

屯田制是指: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西汉前元十一年(前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

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50人为1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

但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三国时期,吴、蜀也都实行过屯田,只是规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8民2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咸熙元年(264)政府宣布废除民屯。兵屯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经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