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 大乱前的宁静
作者:司马意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970

有票投票没票签到啊,同志们,写得累啊,鼓励一下呗。

刘备占了南阳之后,加紧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其眼光瞄准了荆州。黄巾之乱时,未受到波及的只有少数几个地区,江东、荆州、益州、交州。

其它三个地方明显是不合适的,也就只剩下荆州,何况自己现在本就在荆州境内。

在争夺地盘的同时,刘备也随时注意着尹天的动向。当消息传来,说董卓进据洛阳,而尹天劫了皇帝刘辩跑去了长安,做起了雍州刺史。刘备更无顾虑,把手伸向了上庸、南郡。

正当他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自己的霸业之时,却又得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董卓所在的洛阳朝庭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

为了获得民心,刘备不能明目张胆的把刘表搞掉,虽然隔了这么多代,有些八杆子打不着的意思,但毕竟,他们也算是兄弟。但刘表不除,对他的进军计划将会造成一个很大的阻碍。

“主公,这是一个好消息啊。”刘备帐下第一谋士,也是唯一的谋士戏志才高兴道。

刘备正愁眉苦脸呢,他实在是想不出这怎么能算是一个好消息呢?刘表不能杀,又不能让他进驻荆州,似乎自己无论如何也是处于下风啊。

朝庭已经分成了东西两个,函谷关以东的地区还是偏向于听洛阳的命令。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则偏向于听长安的命令。

现在洛阳任命别人为荆州刺史,如果自己不认,那么就算是反叛了,民心尽失,何谈霸业。事实上,如今的朝庭已然没有什么实权了,地方官员们也没人把朝庭当回事。但问题是,当官的不当朝庭是回事,而普通百姓,压根儿就不可能知道朝庭内幕的这些人,他们还是觉得要听皇帝的。

这就难办了。

憋得脸跟烂茄子似的,刘备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要说刘备真是走了狗屎运了。其实他不该仇视尹天,如果不是尹天的到来,改变了不少历史,他现在撑死不过是个平原县令,手下也只得关张二将。可如今,他已实际控制了南阳郡。手下,武有颜良、文丑、高览、太史慈,还认了个干儿子叫刘封,也是勇武过人。文有戏志才。也算是文武得人,声势浩大。

戏志才笑道:“主公,想取荆州可又师出无名,所以才迟迟没有动手。刘表一来,主公师出有名了。”

刘备估计是靠送礼从卢植那儿买来的师徒关系,不过是想提提自己身价儿,他那智商严重有问题。他完全没明白戏志才所说的意思,还一脸问号的盯着对方。

“哈哈哈。。。。。。主公,刘表被朝庭封为荆州刺史。而你暂代南阳太守。南阳属荆州辖地。荆州其余诸郡都还被一些大户、强人所占据,特别是荆南一带,几乎都成了山贼窝。”

喝了口水,戏志才接着道:“我们正可借刘表到荆州任职之机,以助刘表维护地方治安为名,出兵其余各郡,不出半年,便可控制荆北地区,一年之内可以控制荆州全境。”

“那刘表岂肯坐视?”

“他当然不愿意看着主公夺了本该属于他的地盘。所以,为了防止他从中破坏,主公才该派人前去迎接刘表上任啊。”

“啊?还去迎接他?”

“对,把他带到南阳,控制起来。我们也学学尹天、董卓。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主公就挟刘表以令荆州众官。”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如果刘备还不懂,那就不用去想天下了,真该去吃屎了。刘备大喜,站起身来直走到戏志才身前,拉着对方手双眼含泪道:“先生真乃我之子房也。”

把戏志才比作张良,那他自己,不就成了汉高祖刘邦?不过这爷儿俩倒还真是有很多共同点,一样的卑鄙无耻。

。。。。。。

曹操从洛阳逃出来,一路之上紧赶慢赶总算是有惊无险,回到了陈留。回到家乡的曹操,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然啦,欢迎的人群全是些当地的地主老财。普通百姓谁掺和你这挡子破事儿啊,他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为了活命而像条狗一样的生活。

曹操同志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招集“乡亲们”开会,大会上主要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如今朝庭不幸,被董卓搞得不像样了,我是有志青年,我要集义兵入洛阳清君侧。所以啊,请各位多少给点钱粮,助我一臂之力。当然,本人在此承诺,大家的投入会以股份形式投入到我的事业当中,只要我事情干成了,乡亲们就等着享福吧。

经过曹操的一番忽悠,众“乡亲”慷慨解裤腰带,给钱给粮给人。

曹操于乡中坚起一面大旗,上书“招义兵讨国贼”。

很多人得到消息,都跑来参军了。不过你要是认为这些都是爱国志士,那就错了。大家伙儿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冲着这儿管饭才来的。

当然,也有例外。

曹操的几个兄弟,曹仁、曹洪、夏侯?、夏侯渊就分别带了多少不等的数群人前来投奔。这些都是大户,不缺衣不少食的,他们来参加,一是因为老曹是自己人,不帮他帮谁?二是也该出来干点事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

在曹操的授意下,这几个兄弟带着各自的那一群手下,招摇过市,甚至故意绕远路去曹操那儿碰头。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搞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曹哥哥那儿有饭吃,想吃饭的快去啊。

在各方势力的帮助下,曹操很容易的就集齐了五千兵马。

招兵近尾声时,又来了两个人。一个乐进,一个是于禁。这二位就纯属是为了干一番事业,光宗耀祖来的。

曹操深知谋士的重要性,所以他专程前往附近请智者出山。先后搬出来程昱、钟繇、郭嘉、陈群、陈宫等人。

。。。。。。

袁绍跑到了渤海,前脚刚到,后脚就得到消息,董卓竟然任命他为渤海太守。得罪了姓董的,对方居然还封他官儿,袁绍知道,这肯定是朝中的一帮人在帮他的忙。

他这边比曹操那边就好多。他袁家在汉末的影响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连老曹家也没法跟他比。

袁绍轻轻松松的,就招集了三万余人马。根本不用出门儿,武将、谋臣更是如云而至,哪像曹操还得亲自上门去请。袁绍对此非常满意。但他是不知道,他手下这些人,虽然个个儿有名,但基本都不怎么顶用,偶有一两个顶用的,也不是他能用的。

。。。。。。

袁术就比较悲催了,按照剧情,他应该是到南阳的,那儿是他老家啊,人缘儿好。可现在的南阳,被刘备给占了,刘备这孙子怎么可能还容得下袁术。

袁术不得已,跑到了汝南,去跟孔由打挤去了。

名义上,孔由是豫州刺史,但袁术的家底儿可比他要厚,一时间也是武将谋士云集,孔由有点憋屈的慌,连州治所汝南也不能进了,不得不跑到颖川做他的刺史。

。。。。。。

其余董卓新封人员也各自到了地方就玩儿命的发展军力。从洛阳跑出来的他们,比别人更了解天下大势,深知马上要大乱,有兵在手里,自己老婆小妾才保得住。

。。。。。。

对于朝庭官员的逃跑,甚至往长安而去,投靠尹天的行为,董卓其实早就知道。可他当时的想法跟尹天初期的观点竟不谋而合。这群人反正也没实权,也没什么能力,完全是撑个场面。走了也好,还少费粮食。

但随着官员跑路的越来越多,每天上朝看到的人越来越少。董卓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再这么下去,这洛阳就没几个当官的了,到时这朝庭还是朝庭吗?或许,过不了多久,官员都跑长安去了,长安就成了真正的朝庭了,自己这一块儿,那就完完全全成了反贼。

声面,有时候,很重要啊。看到了这一点,董卓突然下令,看紧各官员,不得私自离开洛阳。

王允比较幸运,祖上肯定是做了什么大善事。他是最后一个跑掉的,就在董卓下达那道命令之前的一天,带着家人,呼呼啦啦的往长安而去。

在半路上得到了洛阳的消息,不禁吓出一身冷汗。还好跑得快。不然老命怕是都不好保。老王头儿虽然打仗不行,但政治觉悟是比较高的,他敏锐的发现,按照董卓这个搞法,天下人共击之的机率实在是很大的,跟在老董身边,很容易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帮凶,到时洛阳城破,自己怎么死都不能由自己说了算了。

长安应该会好一点,尹天临行前对董卓的漫骂,让他觉得,尹天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义士。尹天劫皇帝刘辩的事,到了他这里,也变成了义举,若不是尹天动作快,董卓很可能已经把刘辩杀掉了。

王允怀着满脑子的憧憬,来到了长安。长安的一片安定繁荣景象跟洛阳的腥风血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民安居乐业,众官员各司其职。各项事务,井井有条。

这一切,尽收眼底。王允笑了,大汉朝有望了,不至于被姓董的搞垮了。

这只是他刚到长安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明白的。对普通百姓,长安确是一块宝地,但对于王允这种汉朝老臣来讲,从洛阳到长安,其实,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入了另一个火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