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拾
作者:中明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61

平定军乃地名。大宋全国分为分为二十四路,京师开封府不在其内,各路下设府、州、军、监,大致平级,其中军多设于要塞,监多设于矿区,也有部分军、监隶属于府、州,再往下便是县。后世的知府、知州、知县等名,即起源于宋。

平定军以宋太祖、宋太宗平定北汉而得名,距离相州约三、四日路程,介乎太原府和真定府之间,是连接河东与河北路的交通要冲,乃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要地。

因此,小小的军城虽然只有几百户人家,却驻扎了五指挥不同军钟的人马,其中步军为神锐军、宣毅军各两指挥,两千人;马军为广锐军一指挥,五百骑;再加上军眷,足有上万人,比城中居民还多,故而,这平定军倒似个大军营。

当分拨到广锐军的相州二十五个“效用士”抵达营地的时候,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军眷和十几个第一次从军的“生丁”,面对如丘的刁斗营房和如云的士卒将校,一个个惊叹不已,尤其是小岳?,乐得连翻了几个空心跟头。惟独小五这一干“敢战士”旧部,却是在十万人马的刘延庆大营呆过的,并不稀奇。

二十五人先往指挥使处报个到,照例接受了一番训诫,便被分在同一都,又在都头处领了月粮和衣帛,方住进腾出的营房,开始完全新鲜的屯驻岁月。

平定军本来临近北部的宋辽边境,却因为燕境的回归而变成内地,战略地位随之降低。而朝廷却对新接壤的强邻大金国毫无防备之心,依旧将重兵摆在西北的宋夏边界,更将燕地守卫全盘交于原辽国降将郭药师等部,如此轻率,世之罕见。

朝廷的歌舞生平也同样影响到军营,各路禁军军纪废弛,操练松懈,甚至有将领故意令编制不满员,以保留缺额,冒领和私吞军俸。

平定军营也不例外,本来按照军制,将士每日一操练,每月一校阅。当年为收复燕云,朝廷也曾励精图治,先后制定了各般战阵之法和各种教阅之法,甚至详细规定了步军操练的“步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移步及步用标排”和马军操练的“马射六事、马使蕃枪、马上野战格斗”等条文并绘图阐明,命令诸军将士务必人人习诵,号称“最为密微”。而这些常规常例,也随着朝廷的轻率和将领的娇纵而日渐荒废。

小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他从来看不上官军的纪律和战力,但此刻身为其中一员,却不能不希望做出改变,以他此刻的效用之身,所影响的不过是一道出来的同乡子弟。

古人言亲,五服之外就是乡党,军中乡党尤其亲,只因到了生死瞬间的沙场,子弟兵更能同心抱团。这群相州子弟兵,逐渐会聚在小五的身边,其中,自然有王贵等“敢战士”旧部拥趸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小五的德武兼备足以服众。

小五的武艺自不必说,入营不久,即以超强的弓力和百发百中的射亲升为偏校,这偏校之职,乃是最末等的小武官,手下带有十兵,主要负责夜里巡更,却是个苦差。其时天下太平,其他巡更的小队时常偷懒,随便走一圈便找地睡觉。惟独轮到小五带队时,一丝不苟,竞夕敲击刁斗,巡查巨细无漏。至于平日操练,更是严勤不误。

长此以往,队卒不免有微词,小五却言:“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等若是平日懈怠,真到用兵之时,只怕保命也是不及,为兵者当有剑悬于首之危,否则必授首于人!”

队卒中有上过沙场的,深以为然,自此再无人提出异议。

小五更令众人信服之处,却是在军务之外对困难同袍的关照。大宋士卒的军俸一般包括料钱、月粮和春冬衣,还有特支钱、雪寒钱、柴炭钱、银鞋钱、薪水钱等各种补助。

正常情况下,一个“效用士”的军俸维持全家温饱不成问题,但如果子女众多,或独子携带父母者,未免生计艰难。小五当了偏校,军俸也多了,一家三口的日子自然好过,他却不顾浑家的不满,每月将节余的钱粮周济困难的同袍,自家只求不受饿、不受冻便可。

于是乎,小五在广锐军营便有了急难仗义的好名声,结交者甚众,相州子弟兵俱以小五为傲,而小五所在的一都百骑,在他的影响下,每日操练也最勤。

小五一步一步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当上偏校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借阅库房里的诸多兵书,在每日操练之余,他便一头钻入那积满灰尘的书库中,如饥似渴地翻阅已多年无人关照的历朝各代兵书。

倒也难怪,相比较前代武将的文武全才,崇文抑武的大宋朝廷对武将的要求之低难以想象,居然多为目不识丁的粗人,像那出身将门的三将军刘光世,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能写,照旧能爬上高位。而不通文墨的大将又如何汲取前人用兵之精髓,也直接导致了大宋武人的坐井乏谋,在战场上只能听从朝廷的遥控指挥,被动挨打。

小五不经意间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名将殿堂的大门,却也跟他的自幼好读与志存高远是分不开的。

那库中所藏兵书,数以千计,堪称填充栋宇,只有几本是小五读过的,其余有只闻其名未见其详的,更有连名都没听过的。他由此知道了本朝不独《武经总要》这等死板兵书,也不乏媲美孙、吴两位先圣的独见兵书。比如符彦卿的《人事军律》,陈贯的《形势》、《选将》、《练兵论》,胡旦的《将帅要略》,景泰的《边臣要略》,侧重于治军。又如许洞的《虎钤经》,王洙撰的《三朝经武圣略》,张预撰的《十七史百将传》,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沈括的《修城法式条约》,侧重于谋略战法。

面对浩瀚如洋的各家兵书,小五才感所学微陋,读之吃力,毕竟他上过的只是“冬学”,能识字即可,却难比循序渐进的读书人,有时,他为了一个关键的词句看不懂,几日吃不香、睡不安,但偌大的军营,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解读之人,直至冷落了浑家,骂他一声“书痴”。

所谓吉人自有天助,就在“书痴”无限苦恼之际,一日收到从相州寄来的一个包裹,起初小五以为是老家所寄,再看寄址,却是来自州治安阳县的一家茶坊,不知是谁?小五好奇地打开一看,竟是一份厚厚的手搞,封皮是一行娟秀的苏体小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他的心头顿时扑通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