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论上山下乡
作者:zgc200503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47

84、论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在农村,对他曾经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大多有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情。有人觉得知青对那片土地表达的热爱是虚伪的,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那里,相反,是迫不及待地走的。他们是太不了解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了。

我们从下去的第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离开它。一旦真要离开了,心头又涌起一股酸楚。它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迈进社会的第一步。一踏进去,它就让我们尝到了贫穷、尝到了艰辛、尝到了种种困境;看到了纯朴、看到了善良、看到了人间一切真情。我们从这里认识中国社会,我们在那里留下了青春。这都是引起我们对它动情的原因。这份情在别的地方我们再也没有涌现过。

但是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它没有给我们提供奋斗的土壤,让你无论如何不可能凭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也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创出一个新家园。我们在那里只是一天一天重复前面的日子。这是让我们无法真正甘愿为它献身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在这里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不是说我们一进城就能改变命运。不可简单用成败衡量人的价值。在城里当年同样不能凭自我奋斗改变命运,但它比农村舒服,在都不可能自我发展时,我们图舒服。今天城里提供发展的机会比农村多,连农民也不得不弃土进城,虽然不一定成功,仍然要进。所以要让人呆在那里不走的前提是要能让人在那里发展。这不是情感可以代替的。决定人们行为的根本原因只能是经济的原因,以及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观。

那么,同样不能凭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农民,为什么对那块土地感情要深沉得多呢?

先是宿命,谁出生在哪里,对那里天然就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但更主要的还是经济原因,我们跟农民的不同是因土地而起的。我们对那块土地没有归属感。农民世代生长在那里。合作化前,土地是属于他的;合作化他们是带着土地、农具、牲畜入伙的。而我们是空手来的过客,只有漂泊感。“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趾。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屈原 哀郢)这就是我们在农村中的位置和状态。

联想到现在的“洋插队”,海外拼搏有了一番事业后,更加思念祖国。这就是这份宿命的故土情。然而恋家归恋家,最后他们仍然要出去,这就是经济的原因,他的事业在那里,他的价值只有在那里才能体现。

我想,大批的知青在农村幸而没有坚持到人民公社解体、分田单干那一天。那样,我们就会成为农村土地资源的外来瓜分者了,必将导致与原住民根本利益的冲突,连已经有过的一点乌托邦社会的感情都会冲刷殆尽。马科思所讲的人在经济利益面前*裸的关系便要暴露出来。乌托邦式的感情只能产生于乌托邦式的社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去不复返了,它是一场梦。

但是无论是现实的经济社会还是曾经的乌托邦社会,人性的光辉却永远存在。我在农村七年中体验到人性的光辉,是我七年中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它在我最后离开的那一刻,再一次深深打动了我,珍藏至今。

待续 第十六章 别亦难 85、芳洲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