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玄机暗藏(2)
作者:淡出九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54

”没有是吧?这就对了。要我说,只要我们安分守己,可以说个个只上不下,前途无量。说句不好听的话,该进取的都进取了,不思进取的也进取了!可有人却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偏要做亡命之徒,损公肥私、贪污**!同志们,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苦干实干,做给天看;东混西混,一帆风顺;任劳任怨,却难如愿;会捧会献,杰出贡献;尽职尽责,常遭指责;推托栽赃,邀功领赏!这种状态严重挫伤了广大普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形象。我建议组织部、纪委、政研室好好调查研究,尽快出台一套干部提拔任用标准,扩大民主,有条件的局委办推行民主选举制度……“ 说到第二个问题,项修明抛出国有企业乃国之重器的观点,并提出改放水养鱼为放鱼入河、放鱼入海的强企之路,努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用两年时间培育一批国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业加工、城建、交通、水利、环保等关乎国计民生又拥有一定基础的产业。

他说:”近三十年来,以刘震坛老书记为代表的老一辈东江市领导积极响应中央、省里的号召,高瞻远瞩地领导东江人民走出了一条享誉中外的东江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百废待举,又苦无财力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东江率先推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充分适应了群众求富求财的心理,调动了全民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百万东江人走南闯北的大好局面,为今后取得辉煌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弘扬了难能可贵的商文化,深深影响并激励着我们继续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在肯定过成绩之后,他面色凝重地提出一个问题:相比省内大部分兄弟市,近几年来东江经济增速缓慢、后劲不足,原因何在?

花无百日红,人无一世好。盛极一时的东江模式随着东江经济发展速度的趋缓,再次成为国内理论界和社会舆论探讨的焦点,有人说东江模式已经过时,必将淡出历史舞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比苏南模式所取得的持续、高速发展,东江模式确实处境彷徨,前景黯淡。

项修明并不回避问题,他自问自答地说:”客观地讲,这是必然的。

作为江海省最南端的一个市,东江既没有地理优势,也没有资源和人才优势,远离上海国际大都市,山多地少,制约条件颇多。有人说,几千家上规模企业出走,是造成东江增速放缓的关键原因。我来东江之前,也一直这么认为,可现在并不这么想了。女大当嫁,儿大当娶,企业大了就要走出去,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人家挤在一个屋子里四世同堂。资本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四面出击寻找利润最大化,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我们只能顺势而为,鼓励企业主走出本土逐鹿中原。同时又要创造条件,尽量让他们把根留在东江,为繁荣东江经济提供坚实的保障。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东江私营经济发达,国有、集体经济薄弱。国有企业乃国之重器,如果我们能培育、壮大一批国有企业,不但能有效改善经济结构,而且能带动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要发展、壮大地方国有企业,以前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有财力有条件扶持,特别是农业加工、城建、交通、水利、环保等关乎国计民生又拥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部门,应该担当起振兴东江经济的重任。“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了看坐在左侧的叶关东,似乎在征求他的意见。叶关东习惯性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项修明似乎较了真,继续说:”在这方面,叶市长已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相信随着日升公司改制方案的顺利实施,企业必将脱胎换骨再上台阶。或许有人要说,东江国有企业根基浅,弄不好反而成了政府的包袱,再说即使壮大了几个国有企业也无法避免或者减轻私营企业外流的现象。私营企业出走虽然是利益取向问题,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工作不到位,没能为其提供长足发展的平台。作为党委、政府,除了政策扶持以外,更需要构建一个筑巢留凤筑巢孵雏的战略平台,而这个平台需要国有企业来承担完成。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许多基础产业私营企业被拒之门外,而这些恰恰正是制约东江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从根子上就是要打破掣肘的瓶颈,从而形成公私齐头并进、比翼双飞的良好经济局面……“ 话音刚落,台下便掌声如潮。我坐在角落,由衷地为东江有这么一位识时局善判断的书记感到高兴,更为自己能当他的秘书感到自豪。看得出,项修明这番脱稿讲话完全出自肺腑,而不是临场作秀。他向东江各级 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在不远的将来,东江的经济格局将发生天翻地覆的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