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百世可知
作者:三才童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31

二十、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朱熹注解:马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愚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手.打/吧 Shouda8.Com首发}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

此为承前所问。

如果按照孔子的意思直译,其逻辑很费解: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其增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增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于是,因此,就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吗:)

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显然,我们的脑筋还转不过来。

朱熹这回算转过弯儿来了的。即是说,无论时间有多久远,人类社会其大致的轮廓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变化的只是细节。比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尊卑长幼、官与民、兵与贼、贫与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