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朱熹注解:近、远,皆去声。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我真的想问,孔子之后,儒家弟子有几个人真正弄懂了仁、义、礼、信?
朱熹居然说 义 是宜?
翻遍所有的解释,没有一个解释是顺溜的,都显得疙疙瘩瘩。
礼,这好解释,因为它由具体的行为组成。
仁、义、信都是德的具体化,仁:宽容的胸怀;义:自我牺牲的精神;信:诚实的语言。
有子的这句话,实际上是三句独立的话,没有承接关系。所以,先断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如果对方诚信到接近不惜牺牲自我的地步,这样的话你是可以答应(相信)的。(复,回答、答应。答应,在许多方言中,表相信。)
如果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像行礼的时候那样恭敬,那么就不会有人没事找事来羞辱你了。
如果受人尊敬但不拿架子,你已经可以当领袖了(解释成老大更形象,但俗气了)。(因,会意。从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引申为抬举、推崇、尊敬。)
有谁,可以比我解释得更得当?
我都受不了了,真的,是不是学汉语的哟。一代宗师,就这悟性?
释法、儒道为什么最终走入了末途,一个最自身的原因,是因为其弟子擅自解释其原话,甚至开宗立派。
弟子,再聪明,也只是领会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如书画,你哪怕摹仿来和真迹一模一样,在行家的眼中,还是能看出你那是赝品,与原作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你以你的解释来承传,那么,流下来的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越来越窄,最终,就流干了,没了。因为你遗忘了根本,流下来的只是枝节,当然,最终只能消失了。
修道,就是对祖师的原话进行读、背,没得解释,任何人的解释都是累赘、干扰,甚至,心里的解释,哪怕没有表达出来,都是对道的亵渎,遑论你朱熹之辈,居然形成文字,和经典一起让后来的弟子阅读、领会?你真是胆大包天,更何况,你的根基很差,根本就是在乱解释,是乱法,比邪魔犹过之而无不及也。
我敢注解,那是因为我不是儒家弟子,注解来只是让门外汉明白其文字本身的意思,而门内人,追求的是根本、终极的道,只能读、背 论语,心无旁骛,达到悟。悟,是不能表达出来的,表达出来就不是味儿了,总觉得要差一截儿,遑论流传给后人而产生干扰!
当然,某些人是逐渐领会,叫渐悟;豁然开朗的,叫顿悟。
唉,现在没得儒家弟子了,所以我也是唠叨一下,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