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人而不仁
作者:三才童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077

三十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上有三段话,争议在第三段,朱熹集注: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这次,朱熹比其他人稍微要聪明了一点点,他说: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就是说朱熹怀疑是针对前面僭礼乐的俩个案而引发的感慨。

我之所以说它只聪明了一点点,就是他居然对这事儿,起了疑心。

正因为他疑,表明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所以,他也够笨的。

僭,就是过界了,占了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僭礼乐者,就是,那音乐他们没资格使用。

前面两个案例,都是指下面的人僭用属于天子的音乐。

我说过,朱熹以及诸多解释者,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儒家弟子,或者不配。

仁,狭义是专配给天子的道德规范,是上对下的态度,你以为谁都有资格谈仁嗦?谁都敢称仁嗦?虽然,也泛指天下的所有长者,但相对于天子来说,诸侯还是小的们,还没有资格跟上级谈仁,你只能对下谈仁。

所以,意译出来,孔子说:人都不是天子,都没有相应的仁,怎么能行那样的礼节?怎么能用那样的音乐?

说得再浅白一点,谁都可以接待元首级外宾嗦,各级有各级的规格以及相应的礼节、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