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
作者:三才童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17

八十一、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朱熹集注:使、为,并去声。子华,公西赤也。使,为孔子使也。釜,六斗四升。庾,十六斗。秉,十六斛。 衣,去声。乘肥马、衣轻裘,言其富也。急,穷迫也。周者,补不足。继者,续有余。

这一节儿,我看来看去、看去看来,都不知所以然。咔咔咔,原来朱熹的解释把我误导了。

公西赤家比较富有,他去齐国的时候,他的妈妈没得人照料,冉同学向孔子请示帮补点伙食费给他妈妈:给多少才像?

孔子说:六斗四升。

冉同学觉得少了,请益。

这儿就有两种说法了,按照四川人说话的习惯,请加点。那么孔子的回答应该是增加至多少。

而按照某些地方的思维,孔子的回答就是增加多少。

到底这儿的意思是哪一种?

不管是哪一种,朱熹的十六斗首先奥特。这不是加一点的问题,这纯粹是瞎掰。

那么另一种说法就有点靠谱了,即庾是二斗四升。

只不过又出现一个问题,孔子的意思到底是加了还是减下来了?即是说是总量还是加量?

我们继续往下走。

孔子说:二斗四升。

冉同学转身之后,送的是八十斛。一斗十斛,八十斛就是八斗。

孔子就发表看法了:公西赤同学出国旅游,坐的是宝马、穿的是皮尔卡丹。即是说,他家就不缺这个,你我是瞎帮补。我听说啊,君子应该接济困难户而不是让富人更多。

那么,从孔子的语气推断,孔子嫌冉同学把粮食给多了,估计学校伙食团经费也有点吃紧。所以孔子的二斗四升是总量而不是加量。

就是说,孔子被冉同学紧到问,搞得有点不耐烦,干脆越说越少。过去,这种方法,据说叫点化。

可惜,冉同学还是没懂得起,和某些思维一样,以为是加量。

你说,也不太对呀,六斗四升加二斗四升,八斗八呀。

因为这个量器,当时乱套了,各个地盘的容量并不统一,我也只是照本宣科,拿了一个指标出来而已。

朱熹的十六斗,在当时,也应该有这种指标。只不过,搁在这儿,明显不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