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朱熹集注:挚,音至。雎,七余反。师挚,鲁乐师名挚也。乱,乐之卒章也。史记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洋洋,美盛意。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适师挚在官之初,故乐之美盛如此。
国学网:【注释】
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参看了诸多解释,总觉得不对路。
我已经不止一次说过,孔子的语感和我们没得差异。反倒是他的弟子的言录,有时还有点出入。
因此,如果语感有阻塞,就绝对理解偏了。
朱熹把说,乱,乐之卒章也。
你朱熹说的话,现在已经失去了诚信,你做学问,首先人格有问题,根本就不负责任。
有点依据的是,《楚辞》即以卒章为乱。
但是楚辞与孔子的生活环境几乎就靠不上边儿。
师挚,我就不去争议了,根据《论语》本身的内容来看,就当是与孔子同一时代,曾是鲁国官乐的掌门,叫太师。
说《关雎.>>
。
孔子在整编《诗经》时,居然把 风 编在首篇,这绝对是颠覆传统的做法。
雅者,古正也。――《*通•礼乐》。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后又借雅为?也。风,讽也。雅,?也,颂,诵也。此四始之本字。
就是说,当初采集这些民谣,并不是说把民谣当回事了,估计是给雅作陪衬和参照的。
因此,我觉得孔子是一个非常关爱并非常宽容的一个人。
在我眼中,根本就不算什么东西。孔子居然将之排在诗经三百首之首。
因此,朱熹所引用的根据,即史记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是指关雎放在了风篇的第一首。
如果按照朱熹对 乱 的解释,乱 是最后一个章节,就是孔子把关雎的最后一个章节放在
了风篇的第一首?
那关雎前面几个章节就没地儿放了,被孔子吃了?
错的就是错的,根本就经不起追问,居然千来年将之当回事儿了。
那么 乱,要怎样理解,才符合孔子的语感?
乱,?,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因此,子曰:从师挚(整理歌乐)开始,〈关雎〉的人理情丝,(就变得)壮丽、养耳,耶!
就是说,是他和师挚把〈关雎〉弄上了大雅之堂,他牛B呗。
我真的觉得孔子很偏爱平民百姓,你瞅我,上网这姿势,那都是随时保持别指望我把你放在眼里。所以,我觉得,反孔的人,真的很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