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作者:三才童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25

一五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朱熹集注:食,音嗣。食,饭也。精,凿也。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食?之食,音嗣。?,于冀反。?,乌迈反。饪,而甚反。?,饭伤热湿也。?,味变也。鱼烂曰馁。肉腐曰败。色恶臭恶,未败而色臭变也。饪,烹调生熟之节也。不时,五谷不成,果实未熟之类。此数者皆足以伤人,故不食。割肉不方正者不食,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续之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盖其质美,与此暗合也。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此二者,无害于人,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食,音嗣。量,去声。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程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但浃洽而已可也。”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或伤人也。与不尝康子之药同意。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适可而止,无贪心也。助祭于公,所得胙肉,归即颁赐。不俟经宿者,不留神惠也。家之祭肉,则不过三日,皆以分赐。盖过三日,则肉必败,而人不食之,是亵鬼神之余也。但比君所赐胙,可少缓耳。答述曰语。自言曰言。范氏曰:“圣人存心不他,当食而食,当寝而寝,言语非其时也。”杨氏曰:“肺为气主而声出焉,寝食则气窒而不通,语言恐伤之也。”亦通。食,音嗣。陆氏曰:“鲁论瓜作必。”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闲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齐,严敬貌。孔子虽薄物必祭,其祭必敬,圣人之诚也。此一节,记孔子饮食之节。谢氏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

国学网: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解释这么多,一定有戏,我要慢慢查他。咔咔。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就是贵米、好米;细,就是烧腊要切得薄。这种东西,谁都喜欢,怎么会厌咧?

朱熹,就没搞得抖擞了,他说: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

咔咔

四川人如果这样说话,就是要不厌其烦地加工,即不要怕麻烦,把米尽量舂干净(四川人读粽),把烧腊尽量切得薄一些,你不要不厌烦哈,我跟你说。

因此,不厌,就是要耐心。精,使之精;细,使之细。

朱熹说,食?之食,音嗣。

应该读平声,这儿是名词。

古文读音,上平、下平、上声、去声,与四川话相仿,而北京方言,与古文的上声和去声的调儿刚好相反。只有入声字,我还没整得透彻。它应该是在四川方言的下平声的基础上进行游离,到底游离成啥样儿,我就拿不准了。大致是把下平声拖音儿再往上调,调得要短促有力,仿佛很得意的那种口气儿。历来认为粤语有入声的读法。粤语的入声是个复合音,那与中原语言根本不是一码事儿。用粤语解〈论语〉根本就达不到那种莫名的契合度,虽然也有一些交叉。

不得其酱,不食。

我觉得古人有点牛B也。

酱,会意。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爿声。古文从酉,爿声。籀文从酉,从皿,爿声。本义:用盐醋等调料腌制而成的肉酱

还指,用麦、面、豆等发酵制成的调味品。

酱用百有二十瓮。――《周礼•膳夫》,即有一百二十种?

濡鸡醢酱,濡鱼卵酱。――《礼记•内则》。鸡子酱和鱼子酱?

古人真是太讲究了。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酒无量?

我估计跟四川人的甜酒,即醪糟是也。不然,不敢无量?

曹操请刘备,青梅煮熟酒,估计就是醪糟,不然,用不着煮。

西周之初,或更早,酒的配方应该就有了,因为必须得有一种药。小时候老娘经常说促药、促子,以为是啥玩意儿,好奇,就跟着,原来是在一路口,有一老太太,特神秘,就跟神婆一样,拿出几粒像泥巴一样的东东。没得这玩意儿,米煮熟了,只能变臭,不能变香甜。

第一个古人是怎么找到这种药的,我至今都不知道是怎么制作的?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市场上买的酒和烧腊还不吃?

自己做的才吃?吃的时候,要和姜片儿一起吃?

孔子的生活有这么讲究吗?抑或说,孔子对君子即儒家弟子会这么要求吗?严重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