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何为?作家何为?
2010-06-18 12:29:25 新浪手机用户
尊敬的作者先生,再次特别感谢您详尽的回复。说实话,我对深圳有些熟悉,这个地方给我的感觉是既贴近又茫远,既高贵又低俗,既熟悉又陌生,既温暖又伤感……总之有些复杂。但作者笔端汩汩流淌出来的文字,人物之间兄弟姐妹般重情重义,甚至如伍小姐对何在江看似偶然的一个举动、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令我深深感动。
我知道,在这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城市里,几乎每个人都是他乡的游子,为生活和前程而打拼,或体面或屈辱地生活,“人情味”和“尊严”对他们来说何其重要!因为在某些人眼里,这些打工者、城市的建设者和繁荣者不过是盲流、民工和垃圾,是要处处躲避和提防的,他们甚至不能用“人”这个字眼来称呼!而作者却能真正站在他们中间, 为他们立传,抒写一部中国当代城市奇迹的缔造者――劳动者之歌、打工人之歌,实在令人感慨、感动和钦佩。而真正令人感动的,是作者的真诚、善良、执着和淡泊名利,这在现代这个大杂烩式的浮躁社会里是不易固守的。谢谢作者,让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真善美,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城市的未来。(蒙山木头人谬评)
非常感谢这位蒙山朋友,你的阅读品质要求,实际上给小说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思考:在这个社会急剧转型,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的时代,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人的尊严、劳动的尊严到底是被践踏了,还是被提升了?而面对这些,小说何为?作家何为?
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在城市的各种功能被逐一构建起来的同时,在量化的GDP数字面前,道德的体系正经历着涣散、解体,在疲于奔命维护基本的生存面的同时,绝大多数城市居住者正经历着严峻的精神灾害,受尊重的权利被强大的利益集群所轻视、肢解,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陷入无以复加的挑衅、伤害、怀疑,人格被物化,情感被“沙化”。作家本身既是受冲击者,也是目击者,更应该有责任参与到调整关系,构建新的体系的工作中来。《银质青春》所能够做到的,或许不多,但也是一种努力。】
作者题外话:亲爱的读者……《银质青春》期待您的收藏、投票、评论。
……是新浪用户的,登陆,直接点收藏,还不是用户,请先注册,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