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总会3
作者:郭海鸿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05

但明摆着的是,仅靠现有何在江的一家供应商,再加其他几个零星的客户发单,生产远远谈不上满负荷,不仅没有太多的利润空间,甚至有不堪为继之虞。而现在何在江死死盯住了刘经理这条大鱼,李大和却不愿意配合他了。

就在李大和裁减工人,收缩开支的时候,刘经理忽然松了口,答应收回三家外发单,集中到他这里生产。单色、彩色两种颜色的包装线,还有不干胶等等类型的产品,第一个月下单就是10万元!生产的货量如果按尺寸计算,足足可以绕地球半圈。

知道李大和刚把几个员工辞退回家,刘经理几乎捶胸顿足,这可是火烧眉毛的事,急忙披挂上阵,协助他到人力资源市场招了几个熟手回来补缺,自己一天三趟上门,亲历亲为指导安排生产。他这个单不同,完全要自己先垫资购买材料,李大和的资金周转一时陷入困难。刘经理二话不说,自己掏出五万块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当然,现在是两人绑在了一辆利益战车上,按照私下协议,每月结了帐,李大和这边得按提成规矩给他回扣,而刘经理则保证验收、结帐管道的畅通无阻。[手打吧(www.shouda8。com) 疯子手打]

新业务的加入,使得生产忙碌起来。李大和让堂哥把车间生产管理全面负责起来,当然,买菜做饭也是他份内的活。王霞分身出来,管财务和发货收货,他自己负责客户沟通,采买原料等等,更多的时间是陪客户吃饭喝酒。他这人就是不怕累,只要没有烦心事,哪怕三天不睡觉都没问题,这点应该归功于鸿运达的锻炼。平时只要跟工人们一起吃饭,他讲得最多的就是当年在那里的经历,强调大家要有敬业精神,不要老计较我多上了几分钟班,我多做了什么。这些口气跟当年的老板梁生几乎如出一辙,过去听得耳朵起老茧的唠叨,现在成了他的治厂法宝。

王霞想事比较细密,她对李大和说,厂子算是有些起色了,何大哥为我们操了够多的心,亲兄弟也罢,好朋友也罢,该跟他谈谈怎么个报酬方式,要不光让我们赚钱,始终不是个事,人家刘经理还照着行规一分不少拿提成呢。

这个李大和不是没想到,也不是没提过,每次一提起,何在江就把话挡回来――“难道我还担心你李大和发财不成?要是讲提成回扣,我就该介绍给别人做了,看着你赚钱,我比自己赚钱还高兴!”李大和拗不过他,也就只好不提了。他嘱咐王霞,只要何在江到家里来,不论什么情况下,都得好好加几个菜,买瓶好酒。同时也提醒自己,凡是一起到外面吃饭玩耍,绝对不能让他掏一分钱。

而堂哥却一直不相信何在江的无私帮助,甚至认为这个厂子他一定是凑了股份的,要不怎么鞍前马后地跑?所以他从来不跟他讲客气。李大和父亲对此也不得其解,多次在信中旁敲侧击地问这问那,老头子不相信深圳这个只认钱的地方还有人会跟你讲交情。李大和对父亲说,这是纯粹的兄弟感情,别多虑。人在他乡,跌跌宕宕一起走过那么些年了,这不是兄弟是什么?

而何在江是把李大和的事完全当作了自己的事,忙完了公司的活,还有这么一摊事接着忙,他就不觉得空虚了,公司的事做得再好,没有人给你记功,而帮兄弟做点事,成就感自己说了算。至于李大和提出的报酬问题,按他的话说,我现在不差钱,一个月的工资就够花半年了。不是说工资高到花不完,而是他不怎么花钱,整个人绑在工作上,成了全公司出了名的工作狂人,没心思想花钱的事。

厂子开了大半年,李大和还没有给取个名字,地下作坊嘛,不注册不广告,名字都被忽略了。何在江说不行,得有个名字,中国功夫嘛,能打不能打,架势要摆好,马步要扎牢。

于是,“百威达实业(中国•深圳)有限公司”横空出世了。

。。。。明天继续更新下一章节《苏州来信》,敬请关注、收藏。。。。】

作者题外话:读者朋友……您的支持,就是作者最大的动力!

作者求收藏、投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