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农民房和城中村
从政府的层面看,深圳的“农民房”似乎已经成为“违建”的代名词,很敏感,也是社会治安的隐患之所在,更是城市现代化的障碍物,大有农民房一日不除,城市文明就一日不至的意味。从市民层面看,“农民房”似乎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如果你告诉别人,你租住在某一处农民房,容易招来不那么尊敬的目光。
较早以“违建”让政府不舒服的叫“城中村”,所谓城中村也就是由农民房汇聚而成的片区,是深圳原住民利用村里的地皮扩展的家屋村庄。我一直觉得,“城中村”是一个诗意盎然的词汇,也是一个最富有人文气息的社区概念。
我们要看看深圳的城市人口结构――超过1000万人口,70%为暂住,暂住人口(即无深圳户口)中,又有最少50%未进入“有房阶层”,这数百万人住哪里?
不见,每当上下班的高峰,白石洲、大冲、岗厦、清水河……这些正在被规划“整体改造”的农民房集中区,那个人山人海。我们不禁要问,假如这些农民房全部得以改造之后,这数百万的人口住到哪里去?
廉租房、经适房太遥远,就像天上的馅饼,不知道何时掉下来,即使掉下来,又如何砸中需要安身立足的人们。商品房很近,但是它太贵,别说买下它,即使租,也是天价。
“也请千万不要跟我说那些环境优美的商品房!假如是租房,同样面积的一房一厅,在岗厦片区,商品房的租金是2300元/月,而农民房却只要800元左右”叶汉东先生在《深圳房☆事》里这么比对,而他所说的岗厦片区,也行将被一个现代化城市功能区所取代。我一个朋友在白石洲沙河片区租下一套顶楼的农民房,一室一厅带厨房阳台和天台花园,一租10年,租金900元/月,雷打不动。而在这个片区,商品房售价一直暴涨,早已经超过3万元/平。跟它同样面积的商品房租价,是3、4千元/月。在深圳有个有趣的现象是,商品房的售价呈疯狂增长之势,而农民房的租金却不涨,甚至非常富于人情味地下调。十年前我曾经在宝安租住一户农民房,当时租金是800块/月(包水费),前段时间意外碰到老房东,他说现在降到650元/月。在沙井、松岗等等关外街道的村里面,“农民房”以准物业的模式向外来工敞开租赁,水电网络煤气安保一应俱全,400、500元完全可以租下称心如意的安身之所――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不再强求员工统一入住公司宿舍,员工自由到外面租房居住,住得起,也住得安全、舒适。
某前市长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我的市民们”,不知道他有没有计算过,他的“市民们”不是1000万,有数百万的的人只是在这里随便呆呆,当农民房没了,而借个地方落脚的租金超过大家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将一个个撤离这个属于别人的城市,一点也不留恋。
深圳今年迎来建市三十周年大庆,我觉得,在一面拆除“城中村”的同时,应该花点力气抢救整理城中村的记忆,它是深圳的功臣,是深圳发展中绕不开的历史,它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别等到没有它的时候,才成立“城中村考古所”――没有城中村,没有农民房,就没有深圳的三十年。
作者题外话:。。。。尊敬的读者诸君,本文或可说是对《银质青春》中涉及到的一些生活人居内容的补充解读,也是对深圳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的描述,附属于此,以飨读者,感谢您对《银质青春》的关注。。。。请收藏、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