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何皇后生皇子辩,王贵人生皇子协。(手机阅读本章节请登陆 wap.shouda8.com)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皇后有宠,时何进又居大将军位,掌天下兵马,进弟苗掌京畿禁军,外戚重权,帝故久不能决。
中平六年,帝病笃,嘱遗昭于宦官蹇硕立皇子协即帝位。蹇硕既受遗诏,确是忌惮于何进兄弟的势力。也不敢做什么明目张胆的事情。
及大汉朝这位昏庸的皇帝在人们一片怨声中结束了这一生后,时十常侍在侧,乃定计以密不发丧,欲先假传圣旨引何进入宫,除何进而立陈留王协。
也是何进命不该此时绝,及何进接了假圣旨兴匆匆就往皇宫跑,以为灵帝乃是有意托孤于他,还没进皇宫门,确不想得蹇硕军司马潘隐密言告之帝以崩,十常侍正密谋除何进而后快。
何进大惊,遂返道归西营,引兵入屯大将军邸,称疾不入。蹇硕谋而不密,至使杀何进不成。国不可一日无君,终是抗不过何进这外戚专权的大将军,还有宫内那位皇后娘娘,迫于压力,乃让步立皇子辩为帝。
闻得这消息,方宁却是并没有感到太过惊讶,只是抱着手上的孩子一番嘻闹,也就这么过去了。
话说,自中平三年秋,方宁大婚后,郡内又无事,方宁除了跟孙乾混学点专业知识外,其它也没啥鸟事。身边又抱着个美娇娘,又是自己的准老婆,这能没鸟啥事吗?所以,到后来,也就扔了那顾忌,也不管是不是双方的年纪太小,就这么把个小姑娘给推倒了,有一次就有两次,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年方十四的方宁夜夜耕耘,终是有了份收获,得了这个孩子。取名方景,只是看上去这孩子却是脑门有几分不灵光的味道。方宁亦是没法,按现代科学的说法,父母太小,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就生育孩子,对下一代是很不好的。
(题外话:大家不要骂我,结婚了如果不把对方推倒,那是要被千夫所指的,特别是女方娘家人。古人特别是老人对于女子是否破处可是很有研究的,可能有人会说十二三岁的女子不能生孩子,嗯,。。。。科不科学俺不太清楚,俺们隔壁村我奶奶那一辈人中就有十三岁的童养媳,当然我说的是已经有宝宝的那种,万恶的旧社会啊,唉。。。。。!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其实不光是因为计划生育,其实更是一种提高下一代质量的重要措施。男子三十,女子二十五六,此时才是男女*性*精*卵*子发育最成熟最顶峰的时候,此时生育出来的下一代才是集结父母亲智力,精力最颠峰的时刻,生育的孩子自然是最完美的。现实生活中,家里子女多而生育早的,次子比长子聪明,比比皆是。)
汉中平六年四月,皇子辩乃即帝位,改元光熹,是为汉少帝。时帝年十四,因年少尚不足以清政,群臣乃请何太后临朝称制,着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同领录尚书事。
何进虽是屠夫出生,确也是存着几分明白心思,自是知道宦官是这天下祸源,兼且不忿那蹇硕先前有意相害于自己,待得何进把持了朝政,哪还有那蹇硕的活路。
时有门客张津劝何进:“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
此时的何进虽然刚领了录尚书事兼辅政大臣这么个牛差,但经得蹇硕那一把吓的,也算是存着几分清明,从了那张津的进言。
又以袁氏一门四世三公,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袁绍又能善养名士,能得豪杰用命,袁家老二虎贲中郎将袁术亦尚气侠,闻名于京师,何进一并招了来厚待之。复又博征智谋之士逄纪、何?、荀攸等,引以为智谋心腹。
大将军何进的动作自是蛮不过蹇硕,张让这帮子阴人,被何进来的这么一手,整的也是不得安生,遂与中常侍赵忠,张让等去密信以求联合,他蹇硕有理由相信,张让,赵忠这帮家伙会爽快地同意与之联合的。
此时的何进算是大汉众党人的代表,而党人与张让,赵忠这伙阉人正是有滔天之恨,不生食其肉都不足以解心头之恨。这事他蹇硕明白,张让,赵忠明白,何进明白,全大汉朝的人都明白。
十常侍是靠着灵帝宠信才能有此地位,如今灵帝驾崩,而少帝辩还年幼确是没被十常侍控制住,当年风云天下的十常侍也就成了十条连狗都不如的东西,但,这里不得不说一句,他蹇硕除外。
灵帝时,为显天家威严,乃从何进言,诏何进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步兵、骑士数万人,结营为阵,天子亲出临军,驻大华盖下,进驻小华盖。礼毕,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三匝而还。诏使进悉领兵屯于观下。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他蹇硕是灵帝亲任的西园上军校尉,尚掌着这几万西园的精锐,此次去信与张让之辈联合,以蹇硕推断这却是**不离十之事。
但蹇硕确是忘记了一点,也是最致命的一点,那大将军何进是如何上得台面来的。可以说,就何进他那妹妹,若不是郭胜从中捣鬼,也有做上皇后位置的盼头?若没有何皇后,又哪来的何大将军呢?
中常侍郭胜,早已经是何进的亲信,凡事出了内鬼这种东西,想成事的都是难上加难,所以蹇硕的败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郭胜与赵忠,张让等共议,不从蹇硕计,而是以蹇硕的书信与何进以示好。得了这么个机会,何进哪还会错过,使了黄门令把蹇硕招得来,明正言顺的诛之而后快。
蹇硕被诛,心腹袁绍复进言于何进言:“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
何进亦然之,乃称疾不入宫以见国丧,又不送山陵。遂与袁绍定筹策,以其计示于何太后。望求得何太后帮助,以太后懿旨诛杀十常侍,这样杀那十常侍当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折,毕竟何太后现在也算是监国,临朝称制了不是。
何太后是个念旧情的人,更是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女人,耳根子又软,昨日里得了那十常侍的哭诉,如今哪还会听得何进之言,此时却也是不好明说,只一个劲地推托先帝刚崩,不可处处与中官为难,且自有汉家天下来,自有中官领禁省,何必听那些士人唆使。
何太后不同意,而听得何太后的一番怀旧版求情后,我们这位杀猪屠户出生的大将军亦是嘘唏不已,是啊,若不是人家郭胜,哪有他兄妹今日。如今却是要当那党人的刀子杀他们的敌人,却让自己做这忘恩负意的人,何进也是不愿意的。
更何况十常侍在京师或数十年,得灵帝宠信封侯,势力早已经遍布大汉天下。何进新当辅国重任,没得太后懿旨,哪敢惮杀,虽然外收大名而内却不能诀断下来,故而此事也就这么一直拖着而无决断。
见得这一招无果,袁绍等人又为何进谋划,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引兵向京城,造成进京勤王清君侧之势,以胁迫何太后下旨平贼。
时有主簿陈琳闻得袁绍之谋入谏于何进道:“《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今将军立朝堂之上,可谓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又兼将军手握重兵,龙骧虎步于天下。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十常侍为恶多年,早已天人共愤,众叛亲离,将军只需以大义而行此等事来,犹如探囊取物般,而今将军,反以利器武备更行此事,更征四方兵马以入京畿要地,此犹如鼓洪炉而燎毛发,废力而不讨好。再则天下兵马会聚于一地,强者为雄,诚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至时功若不成,必生大乱”
此时的何进哪能听得进陈琳的劝,再说有以袁绍为首的士家大族给何进施压,何进就算是想听陈琳的劝谏也是不敢去遵守的。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号。太后犹不从。
说老实话,陈琳的这一翻劝戒,那是完全正确的,你何进大将军,此时已经是天上地下,万万人之上,确是没有一人之下的说话,独霸了朝庭,又掌着天下兵马,若你想做那王莽都可以,那还用得着找外来助力,若是何进是个有自主而又听得近谏言的人,世态也不会发展到如今这种地步。其实主要还是那句话,他这屠夫顶这大将军位置也不容易啊。
弟何苗谓何进言:“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说何进不堪,至少何进还算沱硬当点的泥巴,至少他还能顶个大将军这位置,把那沱泥巴糊上墙,而何苗,那家伙才真真算是个渣滓,仗着何进和何皇后的势力,顶着个车骑将军的位置,整日里能干出一件不让人怨的事情出来,就算老天爷开眼,上辈子修了福了。
收了十常侍的好处,如今来到何进面前,又是一通怀旧版的求情,你让何进怎么办?
可是,再怎么着,他也是何进的亲弟弟,不管他是受了别人的指使来跟何进这么说,还是其它,但何苗的话,何进还是多少会听的,再怎么说,那也是亲兄弟不是。再加上,此时收了十常侍好处的何苗到来何进面前,又是一通怀旧版的求情,告诉何进,我们兄弟本来就穷地叮当响,是依着人家中常侍才有了今天这番地位和富贵的,再说国家大事,以俺们兄弟肚子里那点墨水,哪能玩得过来,还是跟十常侍联合吧,这样有那帮子权势滔天的人帮衬着,总归是要好些的。如此总总,你又让何进怎么个想法?
何进本来就不是位能断大事的人,此时更是狐疑犹豫不定,甚至于有点??然。此时的袁绍占着四世三公的名头,确是何进手下头号的大红人,而年轻的袁绍也是位牛X的能断大事的主,要不然,袁家子弟成百上千,就不会独他袁绍和袁术留名史书,万古流传至今了。
史载此时袁绍怕何进变卦,不得以之下,只得又占着士族名份胁迫何进道:“此时间隙以生,形势已露,所谓夜长梦多,将军若不早下决断,事必有反复矣!”此时的袁绍占着四世三公,袁家乃天下士林之首的名头,已经用上威胁这种手段,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形。
袁绍的话很明白,“王匡,董卓,丁原,桥瑁这些个带兵大佬都受了你的昭书,已经再洛阳门外等着了,事到如今,这大势已成,如果你闷着不发,事拖长了,可就会发生些谁也无法预计的事情。何进你不早点下定决心,还拖在这里准备干什么?”
袁绍家是党人代表,而何进此时确是正需仰仗党人的时候,自然是不敢得罪于袁绍。于是以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绍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到了此时,我们这位何太后才算是真的害怕起来,知道这次何进也是挡不住了,遂只得罢了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不得出入宫庭,算是应了个景,只留下一些何进平日里的眼线在宫中,以守中宫。
十常侍仍是好好地活在宫中,这与当初士人们想致十常侍于死地的结果相差的却是太多,谁也不敢保证十常侍以后会否再得势而把他们这些士人们再来一次党禁。所谓打蛇不死,必受其祸,众士人常读儒家经典,此等典故自是知之甚详,自是不会就此罢手的。遂又联名施压于何进,让何进尽快以收十常侍,还天下清宁。
何进终是顶不住这帮士人的压力,八月,何进入长乐宫,请旨尽诛诸十常侍以谢天下,并选三署郎入守宦官庐以为常侍。
十常侍是谁?那是号称在朝中能呼风唤雨的人物,早在何进入宫门时,十常侍即以明了。
当初灵帝临丧入葬之时,这位何大将军都敢称病不来,如今又急急入了长乐宫,哪能有啥好事,莫非当年窦氏之事要在我等身上重演耶?也不怪诸宦官如今被吓的草木皆兵,神经兮兮的,这种关乎于自家身家性命的事,实在是不得不担惊受怕。
着张让使内宦往长乐宫去偷听,对于何进的言语,自是一字不漏的听得满肚子。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张让,段?之辈自不是什么善良之辈,领了数十小太监并毕岚,赵忠等人,持了兵器自入宫内,伏于长乐宫外,待得何进与何皇后交代完,晃晃悠悠的出来,数十小太监并张让,段?之辈一拥而上,可怜堂堂大汉朝大将军,往日杀猪无数,不想今日亦是尝到了这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味道,怎一个爽字了得。
宫外何进部曲将吴匡、张璋,在外闻得何进被十常侍所害,当下不敢怠慢,一边使人通报了袁绍等人,一边自领兵入宫,欲尽诛十常侍。
却不想张让,赵忠之辈,虽然没有蹇硕那般牛,但也算是一号人物,杀了何进,当下即闭了宫门,部将吴匡,张璋之辈,又哪攻得进来。
直至日暮时分,虎贲中郎将袁术火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二宫,一时间火势滔天,张让,段?之辈不得守,不得以,只得入了长乐宫,劫天子及陈留王走暗道以出北宫而去。
此处也合该他董卓发家致富一回,此时董卓自接了何进旨意后,一路引兵往洛阳而来,却不想董卓还没赶至洛阳,何进已被十常侍所害,十常侍作乱被袁术所败,挟了小皇帝及陈留王逃出谷门,尽奔小平津而来,本来先往河内躲上一阵子的想法。却不想此时董卓大军正自从河内而来,再相撞见,哪还有那帮子阉人的活路,早被董卓门下那帮子西凉人一刀一个通通串了人型葫芦去了。
史记载:汉中平六年,十常侍作乱,杀大将军何进,挟天子与陈留王于北芒山,并州刺史董卓迎帝驾于北芒。时帝年十四,陈留王年九岁。
野史载:初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
今天收到消息,三江申请又失败!!嘿嘿。。。也算是够难为我自己的!不过不管怎么样吧,咋也得继续着写,新人难出头,好像都这样,在这里俺也顺便的求一下推荐,收藏!各位看得顺眼的也请顺手的给个收藏推荐什么的,小山在此说声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