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熬的印象中,上海那座古老城市停留在大多数中国人脑海里的回忆,其实就是他们突然接触西方文明那一瞬间的喜悦,大部分中国人对旧上海的怀念并不是对那个时代的怀念,而是对东西方文化第一次在那里交融、碰撞而感到欣慰,中国人自己的传统突然被打破,权贵阶级一直想沿袭的封建统治思想瞬间坍塌,人们渐渐理解了西方人的言行举止,也改变了自己一些不好的行为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上海实际上是带给了那时的中国人一场思想意识的革命,让中国人充分的了解到世界还有一种和他们不一样的价值理念的存在。
秦熬手里拿着一张【】,站在船头看着轮船慢慢靠岸,只见早已在码头守侯的苦力工人看轮船靠岸拿着搬卸工具蜂拥登上货轮,他弯腰提起放在脚边的行李跟着同船的旅客走到船的中央,慢慢下了货轮的旋梯。
上海法租界自“淞沪会战”开打后这里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繁华,它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可以说是那可怕战争的避风港,成千上万的难民逃进租界,他们堵在租界的大街小巷,风餐露宿。
上海市民见同胞遭受大难,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上海的慈善组织也开始在街上设点,为日益增多的难民提供食物和住的地方,并且积极疏导,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们尽早从战争的阴霾里走出来。
秦熬提着行李手里拿着那张对他此行来说非常关键的报纸出了码头,他发现街上路人并不是很多,但到处可见的是是亢奋的学生喊着抗日口号示威,一辆黄包车停到了他的面前,那脖子上挂着毛巾的汉子对秦熬问道:“先生,需不需要黄包车?”
秦熬点了点头,坐上黄包车,道:“帮我找一家酒店。”那车夫道:“先生,上海的酒店很多,你是要最好的,还是要一般普通的。”秦熬想了想道:“一般的就行了,但位置要僻静一些的。”“好勒!”那车夫拖着已经坐上黄包车的秦熬飞奔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