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没戏
“中伊之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足球这玩意,你有多少块优质耐寒草皮,球员能拿多少工资,举国怎么样关注,都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对这项运动的理解与思考。
赵旭日在世青赛上打入那记堪称“世界波”的远射之后,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的时候,就是展现他将球愤怒地射向看台的“壮举”。昨晚,他也曾试图在中路带球奔袭对方大门。可惜,他并不是马拉多纳。
为什么要单独提及赵旭日?
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国足球员――盲目,粗放。他们可能以为足球就是“向前,向前,再向前”,球踢向队友就算是“配合”。他们的身体条件,训练情况,后勤力量,都要远远的超过对手,但遗憾的是,中国足球是“门外汉”的形象似乎难以洗掉。
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不得不再次赞叹伊拉克球员的表现,他们的沉稳、理智,以及被对手踢伤、放倒后的忍耐力让人尊敬。中国足球运动员十分缺乏这种品质。
所以,两种足球的“有戏”、“没戏”,一目了然。
2、默哀
愤怒不是一种有利于健康的情绪,但每逢中国足球的“关键战役”,我们都被失败冲昏头脑。
从“冲出亚洲”,到“止步20强”,在这里,我们向愚蠢的,让人一再出离愤怒的中国足球默哀!
再一次发自肺腑地说,我们是怀着“异常平静的心情”来观看“世界杯外围赛亚洲区20强赛”的,因为,凌晨有欧洲杯的揭幕战。此前,已有许多人指出――不要再关注中国足球了,这样的比赛,不值一看。
是的,不值一看。
但在足球面前,我们变得很蠢,无法抵制诱惑。
中国足球曾效仿的英格兰足球无缘2008欧洲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足坛的位置。莎士比亚说:“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可惜,这样乐观在中国足坛一直无济于事。
中国足球一直过于乐观。
无数次赛前,我们耳朵里都再回荡着这样的豪言壮语“一定要全取3分”、“我们并不比对手弱”、“从来就没有恐X症”,等等,诸如此类。
可惜,尽管牛皮吹得山响,但每次中国足球的“死相”都很惨,且很愚蠢。
愤怒。这,就是一个中国球迷最后的收获。
我们的先人说:“丈夫贵不屈,成败何足论。” 中国球迷之所以不肯放弃中国足球,就是因为我们“不屈”。可是,这并没有改变中国足球的孬种模样。他们没有一次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请铭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
因此――
不要将失利归咎于裁判;
不要比赛尚未结束就心理崩溃;
不要将每一次失利的责任推向教练;
最后,再一次向给我们带来苦恼、悲愤和屈辱的中国足球默哀!
3、 该骂的老朱
“太极虎”与“西亚狼”对杀,作壁上观者的屁股不知道该坐到哪。一会儿支持韩国人,一会儿又同情伊朗队,滋味复杂,不知操哪门子心。
对了,“我们”早已出局。
一场关于朱广沪的咒骂正在进行中,作为27年来最有“作为”的国足主帅,那一系列“大话”级的言论足以让韩乔老师无语――忒有创造力了!
朱广沪若从国足主帅的位子上下课,中国足球又会产生一个语言风趣幽默匪夷所思的评论家。
与哈恩带领的国足在世界杯外围赛小组赛上就“趴窝”相比,“朱家军”亚洲杯小组赛便打道回了高老庄的战绩还算“逊色”了些。毕竟,与两支亚洲冠军级的球队分在一组,形势的确凶险得多。
别以为小组赛人家就肯高抬贵手,这次小组未能出线,或许真的应了为2004年“还债”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在攻击、漫骂老朱的声音中,有前所未有恶毒的语言,仿佛中国足球的今天都是老朱一手造成的。曾竟指挥家般潇洒的朱广沪,如今显得如此狼狈和滑稽。早在亚洲杯前,有球迷协会就曾打电话给本报,要联名上书足协驱逐朱广沪。
这痛恨,是对中国足球现状的严重不满。
朱广沪的失利,再次证明足协走国产教练路线的失败,谢亚龙这届足协班子绕了一个大大的弯路。从女足走马灯似地换帅,到朱广沪的“倒栽葱”,中国足球恐怕还是要重新走回到大面积引进外教的路线上来。
这并非是意味着发展足球一定要靠外来力量,而是证明中国足球的决策者脑袋出了问题,并没有找到一条合理的路径。
关于中国足球的批判,实在不知会做到第“N+1”次?
花样翻新不多,每次都似曾相似,每次又不可不浪费唾液。尤其这次,中国足球从“亚洲二流”出溜到“三流”、“四流”的轨迹已相当明显。
澳洲的加盟,乌兹别克的复苏,伊拉克的崛起,靠未来的“杜家军”突围,希望依旧十分渺茫。
“坐视不骂”,或者干脆像国脚们失败之后嘻嘻哈哈没了心肝肺,如慢性中毒,不可救药。
回顾中国足球的来路,将帅无能,无可御敌之兵,假球、黑哨、赌博泛滥,甚至球员卷入江湖砍杀,环境之恶劣令人惊心。然而管理者依旧难以对症施治,实如一个昏庸的朱广沪堂而皇之地率领球队……
这该死的足球,这该骂的“老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