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某人垫底,兵部尚书陈显的年轻,并没有让我太过意外。这位帝国的“国防部长”,看来刚刚三十出头,棱角分明的脸,中规中矩的英俊,却在文人的儒雅中透出了几分豪迈,男子气概十足。他的妹妹陈潋滟也在应选之列,有这么一个哥哥,不知道妹妹会是如何。他绕着模型走了一圈,说道:“皇上圣明,这个模型比起平面地图,更有利于排兵布阵。臣想请教皇后娘娘这个模型的玄机。”
“本宫拿到了工部的后宫地图,有些看不懂,只好命内务府用木片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照着宫室大小,依样画葫芦作出来的。”看到皇帝对我点头允许,我解释道。
“皇后娘娘灵慧,老臣佩服。老臣以为,陛下可以下令边关各地照此法办理,再上呈兵部。”说话的人是中书令王捷,三朝元老,是个一丝不苟,严格维护等级尊严的倔强老头。魏晋以来,王谢一直是并称的两大世家,在碧落朝兴起之时,谢家选择了隐退而没落,王家却以更加进取的姿态进入了统治者的核心。王家这两个兄弟出了名的不和,王捷是保守党魁,他的族弟王信却是改革派的中坚。这次王捷的小女儿王珉也列在应选秀女之列,将来进了宫,不知道这堂姐妹两个该如何相处。
皇帝的眼光看向门下侍中,对方不慌不忙地附和:“臣附议。只是以臣愚见,与其送往兵部,不如直接送入内库收藏更为妥当。”
“晏卿?”皇帝的眼光已经转向了晏殊。
“臣以为,既然良机难得,不妨更为通彻些,即令边关诸城将本地地理、人口、耕作、交通、城郭四至、要塞兵士等事由,辑成方志一并收藏。”晏殊将眼光从模型地图上调开,开始详细的一一解说。我有些惊讶,因为他所提到的这些因素与我老爹每天挂在嘴边的军事地理学理论不谋而合。我听得恍神,皇帝大人又发言了,“晏卿和朕想到一起去了。这物件是皇后所造,你有何建言?”
“臣妾不敢妄言朝政。”后宫干政是大忌,我不如沉默。
“无妨,朕想听皇后的意见。”他坚持说,其余几人也都看着我。
“臣妾不懂军事,皇上和诸位大臣已经达成共识,想来这件事情可行。臣妾以常人之心品度,晏大人刚刚所说过于笼统,只怕边关将士未必能通达大人之意。不妨将所需调查的事项列出条目,让人逐条填充,留行备注,这样也不会造成遗漏。”我小心翼翼地打擦边球,这是那个时代常用的问卷调查的方法,应该有效。
“皇后可否说得详细些?”他们显然对我的提议很感兴趣,皇帝追着问。
“以大人所说人口为例,可分为何族、何教、民风以及卫生。卫生之下,再分为时疫,地方病种以及医舍等等,时疫条目下再分疫症通常于每年何时爆发,男女老幼之中,何人更易染病,以及症发前后对兵士战力有无影响。依次类推。这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不若在兵部官员以及将士之中先行征询,再行确定条目,务求完备。至于地方志,应该是将材料收集完毕,再寻找专人编写。原文与方志同时入库,分开存放。”我搜肠刮肚,把自己那点可怜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都搬了出来,顺着晏殊的提议。
“皇后高见,倒是出乎朕的意料之外。”他点点头。我马上谦虚起来,“这都是晏大人说过的,臣妾不过是复述而已。”
“皇后过誉了,臣惭愧。臣适才并没有想到疫病与医舍,还是皇后娘娘高瞻远瞩。”晏殊微笑着给我致命一击。皇后手记上说这位晏大人其人温润如玉,如今看来,就算真的其人如玉,也是块冷玉。
“皇后不必过谦,你的功劳朕记下了。晏卿,这事情朕交给你,按照皇后的建议,先拟个条陈呈给朕;由陈卿领兵部众卿从速办理。”
“臣遵旨。”两人双双出列,恭敬的应道。几个大臣方才告退,我们两个又赶场长宁宫。
<center><h3>还君以明月txt</h3></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