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我抱紧怀里,我却依旧觉得冷,那是就算再灼热的体温,也不能驱散的冷。这种寒冷也许要陪伴我终身,我告诉自己,必须习惯它……
虽然身体好了很多,但是我仍是一直称病没有出过凤仪宫门半步。鱼姑姑进来时,我正坐在榻上,一边顺便作眉批,一边吃着梅子。这梅子是皇帝亲自关照的,只要我需要,就源源不断送进来。
“娘娘,已经查出来了,那流言是从王昭仪的采薇殿中传出来的。那个散布传言的二等宫女素娥只说是听王昭仪说的,太监宫女们没拦住,已经触柱自裁了。这是她的供述。”鱼姑姑递上一本折子。
“这触柱的时间还真巧!”我放下手中的叉子。
“全怪我失职,看来娘娘和我忧虑的只怕是一件事――死无对证。”
“这事也不能全怪姑姑,若有人让她死,谁拦也没有用。这个素娥的底细查清楚了吗?”
“前年秋天,从江南采选而来,直入了采薇殿。”鱼姑姑对于宫内女官的身家背景了如指掌,介绍非常详细。然而从里面却寻不出什么蛛丝马迹来。
“王昭仪虽不算聪颖过人,但做出这种事也未免太蠢了。姑姑怎么看?”
“会否与琼华殿那位有关?”鱼姑姑问道。
“你是说淑妃?”我沉默了一下,摇摇头:“应该不会是她。她可能会推波助澜或顺水推舟,但不太会是始作俑者。她是个聪明人,不会做让人抓到把柄的事。”
“剩下的就是蒹葭殿的那位了。”鱼姑姑想了一下,说道。
“您是说芳菲吗?以她的脾性,断不会做出这种无聊之事,而且江南采选而来,也未必就都与她有关。那些秀女们,未必就都干净。”我摇摇头:“此事就到此为止,别再追究了。再追究也不会真相大白,派个人去王昭仪那里说一声,就说请她不必担心,本宫确信此事定与她无关。已查出散布流言者,每人扣三个月的月钱,将这笔银子交给奚官局,用于兴建养老所。从我的月例里拨出些银子来,寻访素娥的家人,将她的尸身运回家乡安葬吧。”
这后宫里人命是多么的轻贱,她不过是个被主人丢弃的棋子,我能为她做的,也不过是让她落叶归根。
鱼姑姑应了一声,便去办事了。我又埋首书中。这本名为《踏歌行》的山水游记来自晏殊,是他15岁到17岁之间游历天下的日志。夹带在兄长谢朝阳送来的一堆书本中送进来,我整理的时候发现的。
翻开书册的第一页,纸张上的浮水印影影绰绰,晕成一枝墨莲,在书的左侧写着藏书日期,算算日子是在七八年前了,而书页的正中央则留下了四个字“投桃报李”。那字迹颇有王羲之的韵味,翩若游龙,意态潇洒。书角上盖着晏殊的篆书私章。所谓的桃,就应该是指我上已节后给他送去的那幅《清平调》,除了“云想衣裳花想容”那首诗之外,我还在纸上画了一个水彩的,头戴牡丹花的Q版小人,主要的目的自然是取笑某人。而这个李,却是再合我心意不过了。
这本书中的文字是如此的愉悦与生动,几乎可以看到那个15岁,尚有着少年青涩的晏殊仗剑江湖的潇洒身影。我也随着他的文字,一起畅游五湖四海,饱览山川秀色。这对于在这深宫之中坐井观天的我来说,这种愉悦太珍贵了。
“娘娘,您坐得太久了,该出去转转了。”暗香提醒我道。我点点头,扶着腰站起身,为了宝宝,也该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了。
“奴才李福海,参见皇后娘娘。”我才扶着暗香的手走出门,就见李福海匆匆而来。
“李公公怎么有空来?”我有些惊讶,李福海很少离开皇帝的身边。
“老奴奉了皇上旨意,向娘娘送交新贵人们的受封名册,皇上说,若娘娘不合心,就照着您的意思改动。”
李福海双手将名册举过头顶,暗香接了过来递给我。秀女册封之事因为我身体不适而拖延了下来,如今我终于好转,这件事自然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李福海很快就离开了,我拿过那本册子打开,第一页写了六个字:“长相守,勿相疑”。我皱眉,平白无故为何写这个东西给我,他到底想做什么?
<center><h3>还君以明月txt</h3></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