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十二月,张合降职,贬为副将。苏三请旨调张合到定**中效命。原张合之职,且由潘成、周虎代管。
潘成原就是太子党的中坚;而周虎原是蒋经原属下大将,也有太子党的背景。两人的身后,都站着太子党下的各种派系。
这一年的大年夜,苏三是在中兴城过的。
按照苏三与溪下国主的约定,溪下投降之后,仍然允许溪下国主留居中兴皇城。一切官职暂时并不调动,只是溪下国的所有军队,都要接受定**的整编。
亡国之君,没有送回金陵。此事在金陵城中已经引起非议,加之苏三在西军与庆字军,每军编制为,附在朱之国的折子后面就送了回来。
苏三也不管朝廷对他这几个字的态度,可偏偏皇帝还就吃他这一套。于是苏三该伸手要钱要粮的时候,还伸手要钱要粮。
梅进倒是建议徐江锦,让枢密院那边出头,尽量把苏三的军队分开,或者回防金陵,以便就地筹集钱粮。总之要么分解,要么调回。
可是苏三更不吃枢密院的那一套,回复中更是语带讥讽,说朝廷中尽是对军务不熟的无用之人,军队如何安置,要在哪里驻防并不需要不懂之人过问。
言下之意,便是把枢密院对军队的控制权也给抹平了。这自然是激起了枢密院的不满,拿定了主意要断苏三军队的军粮。
结果苏三直接一道请奏折上到皇帝面前声称军中无粮乃是大忌。若是断粮是皇帝的决定,那他就是天大的本事,恐怕也节制不了军队,到时候军队乱了起来,他可不负责任。
这就有点耍赖的意味了,当然,苏三折子中的原话并没有说得这么直接,但归根到底便是这么个意思。
于是,皇帝便问枢密院这是怎么回事!
枢密院此时也已想到,再逼下去恐怕会让苏三走上极端,也只好借口误了几天搪塞了过去,随后赶紧把军粮送了上去。
一帮人在朝廷里对苏三大打出手,而苏三只不过稍稍动了手指头,便让一场非议不了了之。
皇帝既被朝臣左一句右一句说得不知所措,又在心里觉得苏三不可能会成为逆臣。说不定是朝廷中的人眼红苏三的功劳,所以才一齐针对苏三。
不遵照旨意回金陵,而是留在军中,只怕也真是像苏三所说的,军前事务繁重,不能擅离。
这也是合情理的,毕竟一整个溪下国吃下来,其中的政务军务财务都要梳理,没有时间可不行。赵普身为皇帝,自然知道这些事情是很烦杂的,所以苏三抗旨不回金陵,他其实并不为忤。
皇帝的态度,当然也与秦公公,郭德的帮腔有关系。
再加上苏三的功劳又是实打实的在那里。皇帝本人也觉得苏三在前头,他心里就安稳了许多,所以对朝臣们这些事后诸葛的行为,感到有些恼火。
到了二月之后,朝臣们自己先把势头给弱了下来,也不来逼皇上下什么怪罪苏三的旨意。
赵普见了这种情形,心里才稍稍地松了一口气,心道:看来还是苏三有理多一些,否则这些朝臣再不会这么轻易松口。
他却不知,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就松了口,其实是迫不得已。总不能苏三不反,他们反倒要上去把苏三逼反了吧。
因此在明面上对苏三的非议,也早在不知不觉之中,转到了暗处。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