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城-
帝国历十九年,1942年11月14日,帝**攻破乌法。16日攻破车里亚宾斯克,18日攻破叶卡洁琳堡。
过程非常简单,无非是投入巨大火力而已。这三个城市距离哈萨克境内的帝**一级空军基地没有一个超过700公里的,比之前飞高加索油田还近。在这个距离上,B-6装载的炸弹量超过50吨,B-5则达到32吨,这样下来300架B-5与200架B-6装载炸弹就达到1.9万吨。再加上500架B-4,这是1936年设计发展,使用1400马力活塞发动机的轰炸机,性能和B-17接近,在这种短距离上可带弹3.5吨。这1000架轰炸机一次性就可以投掷2.25万吨炸弹,已经相当於一颗原子弹的威力了。
附带一提,B-5轰炸机其实和B-6是同时期发展,同样使用4具5000轴马力涡桨的新型重轰炸机,之所以带弹能力比B-6差,倒不是载不动,而是机内空间不足。B-5是传统布局的小角度後掠翼轰炸机,外型就像是前世的俄国熊式轰炸机缩小版,是用来预备B-6的新式飞翼轰炸机发展失败时替补的案子,因此弹仓容量自然远不如机身宽广的飞翼构型大。
在这样的超饱和的轰炸之下,苏联的外围防御土崩瓦解。帝**很快就冲破俄军防线,冲入城市开始巷战。为因应巷战可能出现的重大伤亡,蔡锷等人特别派出了这次的攻城主力,猎犬三丙型与军马丙型装甲车。猎犬三型已经是帝国装甲车的第三代了,丙型的分支是装了反战车飞弹炮塔的车型,可以发射AT-1飞弹。军马丙型则是由军马式履带装甲运兵车修改过来的装甲车,同样是装备飞弹的装甲车。这两者的主要差别在於,前者是轮车,後者是履车,运用环境不同,其他的功能则类似。但是这次这些车辆装的飞弹不只是反战车行的AT-1,还有大量的AT-1F与AT-1T。前者是高爆弹,後者则是油气弹。他们的任务是,随战车一起掩护步兵扫荡城市,以挂满外挂装甲的帝国虎式战车在前当肉盾,但凡发现有发射狙击子弹的建筑,就往窗户打进一发油气弹或者对房屋高爆弹来解决问题。其余可疑建筑则比照办理。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虽然产生了不少对平民的误伤,但是帝**并不太在意这个。
不过在攻打叶卡洁琳堡时,帝**则使用了另一种方式作为特种攻城战术的测试,那就是化学武器。这次帝**还是用老方法,在凌晨派出十艘飞艇撒下了近千吨的BZ毒气,黎明时步兵就冲了进去,打死了正在发呆中的所有手上或附近有武器,或者看起来可疑的家伙。本次测试十分成功,攻城部队伤亡极少,更重要的是,叶卡洁琳堡的大部份俄国妇孺活了下来。相对於此,乌法和车里亚宾斯克的俄国妇孺就在无差别攻击下伤亡惨重。
又,在乌法的帝**步兵配发了新的单兵武器作为测试,那就是防弹背心。这时并没有凯夫勒纤维,不过就是背心外套在各要害部位插钢片而已。将乌法攻城战与车里亚宾斯克攻城战相比,这种背心确实大幅降低了步兵的伤亡率,不过在步兵口中毁誉参半,原因就是它全配时重达十五公斤,影响了步兵行动。後来根据乌法与车里亚宾斯克攻城战例的伤亡与中弹部位统计,陆军兵器所重新修改了插板口袋位置与各个部位的钢片厚度,将整体重量降低至八公斤,总算能够被步兵接受了。於是後来帝国陆军便开始大量生产并全面配发这种防弹衣。
另外,朱可夫率领从彼尔姆南下的30万增援乌法的乌法方面军也失败了。他?到了前世中隆美尔曾经感受到的痛苦:在没有空权的环境下行军。白天他们要受到轰炸机打击,而现在夜间也不是安全的了,帝**沿着主要公路大面积定时投掷伞降照明弹,发现俄军就加以轰炸。并且使用的是对人、对轻装甲软目标的10公斤小炸弹,一枚就相当於一发105mm炮弹的威力,一架B-6就可以扔下5000颗,50架B-6上场对着行军纵队实施地毯式覆盖轰炸就是25万颗炸弹,那真的是名符其实的弹如雨下。仅只是四天的行军,朱可夫的30万人就减员到10万不到。
在第五天白天,帝国空军进行了最後一击:4架B-6连续投下了12枚三代热压弹在俄军行军纵队前进的公路上,看着连连升起的巨大火球,俄军彻底崩溃了。苏军官兵的士气如同直接受到打击的目标一样,灰飞烟灭。从最下级的小兵,到最高级的将军,都一样,飞机从空中飞过,就只会乱跑。
第六天一早,已经攻破乌法的伍毓瑞,留下两个步兵师守城,大军分几路往彼尔姆、涅夫捷卡姆斯克、纳贝列日尼、下卡姆斯克、萨马拉等地。
苏军大溃的消息早已经传到这些地方,苏军的指挥混乱,士气低落,士兵开小差者甚众,抵抗有气无力。
恶耗袭来,苏联的指挥系统,从最高统帅部到各方面军指挥部,都有短时间的混乱。
凡是作战,就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派出适当的兵力进攻/防御。现在可怎麽办,大规模调动兵力的时候,受到毁灭性打击,谁也受不了。不能调集大军,就等於不能进攻,也无法组织防御。
在42年余下的日子里,最高统帅部别说派出军队进行反攻,就连支援前线的部队,也都是分成比较小的队伍,再出发。
苏联最高的作战指挥机构,态度都如此消极,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想法如何,不问可知。斯大林是想严密封锁消息,但这里已经是苏联腹地,居民众多,人员往来也很方便,根本封锁不住。没有几天的工夫,消息就从喀山传到了摩尔曼斯克。热压弹的威力夸大了百倍,苏联的损失也被说成了十倍,并都归功於热压弹。
从此以後,苏联人丧失了信心,开始大批大批地投降。
谁都知道,苏联已经失败了。一切幻想,都已经破灭。
在严寒降临之前,帝**成功攻克了卡马河与伏尔加河以东的各城市,夺取了所有属於自己的地盘,消灭了一百多万苏军。德军也攻克了斯大林格勒,给希特勒挽回一点儿面子,也给自己留下一点儿喘息余地,希特勒的电报已经快把他们逼疯了。
如果不是中德两国一心瓜分苏联,希特勒断然拒绝,斯大林早都投降了。
※※※
消息传回中国国内,民众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以庆祝胜利。不论贫富,今年春节的话题都离不开广袤的西伯利亚。
有报纸煞有介事的宣称,「据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国会工作人员的话,国会已经在讨论《宅地法》是否适用於西伯利亚……」
这种明显的谣言,都会引起强烈反响。
许多人边发表着自己『高妙』的见解,边盘算自己能从西伯利亚得到什麽『去种地的话,听说那里好冷的,不知庄稼长的怎样,就算不好的话,四十公顷土地也能打不少粮食……不过,零下四十度,这日子怎麽过……』
这位明显是普通老百姓了。
稍微有钱一点儿的都在想,到底哪个公司会买下了乌拉尔X矿山,我要知道就好了,一定去买它的股票,要是能提前预知就发了……(此人开始YY了)
各财团、公司也都积极行动起来,铁路、矿山、木材、电力……
举个例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交通是重中之重,最先进驻的就是铁路公司。西伯利亚大铁路不用说,北方铁路公司和西北捷运公司最有希望。
北方铁路是国营公司南方铁路打下的老底子,握有北海铁路(即西伯利亚铁路北海段)和中东铁路等,与西伯利亚铁路东端相连。西北捷运公司则握有哈萨克诸省和新疆铁路,与西伯利亚铁路西段联结。
从这一点看,两家最具有优势。但这也没法说,铁路不如公路来钱快,两家也未必会向里投入太多。如果有铁路公司愿意出个天价,也未尝不能得手。
铁路是年後的第一个招标项目,随後就是西伯利亚矿山,金矿总是最引人瞩目的,但行内人都知道,乌拉尔山脉的有色金属矿区才是大买卖。
铁路得更换铁轨,更新/改造机车中国铁路的轨距与苏联的不一样,矿山需要采矿机械和耗材,再加上大量移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这里面的影响遍及全国,人人都能从中受益,并延续至未来数十年,甚至几百年。
当然,移民不会很快就开始,至少也要等战争结束,消灭掉大部分游击队等反抗势力,然後,才能进行。
老实说,议员数量很多,也需要经常宣传自己。一个下水道的问题,都会引来议员的批评,若是移民死伤众多,各方的麻烦就大了。
※※※
42年里,日本也是战果丰硕,但是离他们的预期还有一段距离。
在太平洋战场上,登陆澳大利亚日军付出的接近十万地伤亡,才击败美澳联军,占领澳洲西北部,与美澳联军在布里斯本僵持。原因在於澳洲实在太大了,美澳联军的兵力已经超过八十万,还在继续增加,还有大量坦克。在这麽大的平原地面上,日军没有任何优势,应该说,日军能够进逼布里斯本,已经是他们超常发挥了。
在日本国内,陆军对沉重的伤亡有所非议,认为花费这个损失太大了。但是,现在的日本有六千多万人口,可以徵召六百万士兵,而日本如今还不足五百万军队。伤亡不是死亡,一般来说,会有半数以上的人痊?。也就是说,日本实际损失的人员在四万左右,这样的损失,还在日本人的承受限度之内。
首相近卫表示,这次作战的目的不光是为了今後的战役的预先准备,也是对美国人信心的一次打击。
日本人在此的烦恼,主要是无法切断澳大利亚的补给。美国虽然失了夏威夷,但成功保住了巴拿马,更继续往澳洲运兵。并且在萨摩亚、斐济、新喀里多尼亚、万拿杜等航线中途的岛屿都兴建了大量机场,布署了大量飞机以保证补给线的安全。
而日本一开始自信满满,认为三十万人足以消灭美澳联军,彻底占领澳洲,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澳洲攻略上。等到战局不利,再想截断澳洲补给,美军机场已经修建完毕,派驻了大量战机,还布署了多具雷达。这几个岛都是大岛,美国投入了数万工兵,在大量工程重机械的帮助下在每个群岛上都修了四座以上的机场,因此变成极难啃的骨头。再加上美国工业力惊人,用不到半月的时间修好受损的两艘航母,使其兵力恢复到三艘。加上该年服役的艾塞克斯号,就有四艘了。现在这四艘航母在这些群岛之间游曳,舰载机与岛上的航空队互相掩护,使得日本难以下口。
而两次珊瑚海海战使日本被击沈三艘航母,受伤两艘。而这伤的两艘都是被鱼雷击中,外加日本军舰修造能力较弱,没有半年一年时间是没法恢复战力的。也就是说日本开战时的12艘航母目前只剩下六成的7艘。目前有两艘放在印度洋支援印度攻略,一艘在珍珠港,澳洲这边只有四艘,面对美军四艘航母只是势均力敌,更不要说岛屿的航空队了。
其实日本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把印度洋的航母调回。但这等於放弃印度战场。在俾斯麦号於42年6月在英美的多次打击下终於被击沈之後,英国已经调了两条战舰和可畏号与卓越号两条空母加入印度洋舰队,目前驻扎在印度西岸的孟买。也就是说,邱吉尔为了保住这个「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已经下了血本。现在日本虽然经由缅甸从中国购买大批补给,但主要还是靠海运维持,如果日本把印度洋战队调离,那麽通往印度的海运线将立刻被掐断,能否维持足够补给不说,至少印度次大陆上的60万日本陆军若有万一将被陷在那里而无法撤退。
近卫首相已经开始後悔了。当初如果选择集中力量攻打印度或是澳洲之一,现在肯定已经攻下来了。但现在後悔已经来不及了。印度的陆军与澳洲的海军都不可能放弃已经占领的地盘的。
说到印度,日本42年初的攻势进展顺利,占领了加尔各答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但从十月起,日军的进攻,就不那麽一帆风顺了。
在五个月的雨季里,英国人做了充分的准备,印度这颗「女王皇冠上的明珠」,英国人说什麽也不会放弃的。
英国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竭尽所能,派遣了七个英国师前往印度,并以此为基础编建了数量超过二百万的英印大军。其中,半数在年初即以编成,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已经可以一战了。剩余的一半虽是乌合之众,也足以维持印度的日常秩序。
而且,英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结束了印度的骚乱。
解铃还需系铃人,由国大党煽动的骚乱,自也需要由其解决。英国政府从自治领的底限,再退一步,许诺印度在战後成为是英联邦之一,获得大部分独立和自由。这个承诺,虽不符合印度人的期望,却也相距不远了。
国大党比甘地现实多了,知道这也是英国人的底限了。英国又采取种种手段,分化瓦解国大党,使其内部出现分歧,双方终於达成妥协。
按丘吉尔的本身性格,他是准备战後反悔的。但考虑到美国在印度问题上的立场,国大党选择相信英国人也无可非议。英国人作出了正式承诺,想反悔也不容易,印度人很容易得美国人支持的。
双方各有各的盘算,反正是达成一致了。既然如此,印度人想要独立自主,总要付出代价的。掌握军队也获得发言权的重要环节,是国大党遂积极活动起来,不仅派出人员参加到英印军队中去,还积极配合英印军队,抵抗日军的入侵。
这样一来,日军的进攻,面对的就是英国和印度的联合抵抗了。
日军向西进攻恒河平原进展缓慢,步履维艰。若不是向西南进攻印度半岛还顺利的话,日本陆军一定会受到严厉指责的。日本人很善於学习,很快他们也组织了数十万印度军队,配合进攻,维护治安。
日军在这一年里占领了斯里兰卡和大半个印度半岛,打到了坎普尔,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一步之遥。并趁着冬季的有利时机,加紧进攻。南亚的冬天不太冷,又没有多少雨,很方便作战。
英国与日本在印度各据半边天下,打的不可开交。但在印度洋上,日本海军却占据了优势。大肆活动的日本舰队不仅占领了马尔代夫等众多岛屿,还经常出没於阿拉伯海,严重威胁了英国对印度的支援。
这些都与中国关系不大,英国据有阿萨姆的时候,从中国购买了大批物资。等日本占领这一地区後,中国商人不过把贸易对象,换成了日本人,并没有什麽不同。
两国在南亚打的如火如荼,中国也没有光看着。
**月份里,锡金、不丹和尼泊尔先後宣布独立。
中国不仅在第一时间承认了这些国家,派出了使节,还应各国的邀请,派驻了部分军队。
在公告里,中国宣称,三国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三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民族自决权的具体实现,是其天赋的权利。中国人民愿意把保障其独立自主,作为应尽的义务云云。
要说这个公告,会起效果,那纯属做梦。这个公告只是满足了广大『大中华主义者』的虚荣心,也取得了部分美国人的理解。
英国人与日本人都不满意。
英国人对此提出了措辞激烈的抗议,被外交部强硬的驳回了。反正两国关系素来不好,没有人会理会英国人怎麽想。英国人在中国的形象,历来是个贪婪的殖民者,手上还沾满了殖民人民的鲜血,被称之为「血腥的约翰牛」出自於张乐平的一篇连载的漫画。
日本人也不满意,这等於是到嘴的肉被中国人夺走,但日本人的不满意,还不能公开说。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太多,中国正在为日本建造四艘航空母舰,其它的种种更不用说。日本人就忍了。
日本人总觉得战列舰更重要,但中国非常重视航空母舰,这个事实日本不能不受影响。日本在东南亚收获很大,外加日军航空母舰损失惨重,就决定两者一起建,但日本的造船能力有限,就把造价高的战列舰都交给国内建造,而部分造价低的航空母舰和潜艇等舰艇则由中国建造。
珍珠港与两次珊瑚海战役後,山本五十六明确认识到航空母舰在战斗中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战列舰,却不能说服国内放弃建到一半的战列舰,勉强通过了在中国造航空母舰的决议。日本遂在中国大肆建造航空母舰,以补充其损失。不过,航空母舰可以在一年半载内补充好,训练有素的人员却不是那麽好补充的。尤其是日本将最好的飞行员派上航空母舰,作为舰载机飞行员。两次珊瑚海战役中损失惨重,可不是那麽容易补充的。
不过这两次损失虽大,但其实并没有陈天禾前世中的中途岛战役那麽严重。原因是两次珊瑚海海战虽然日军伤亡惨重,却都是胜利方,可以在美军退走後派船打捞飞行员与残存海员,好歹救回了不少人。如果像是前世的中途岛那样的大败,逃都来不及了,就不可能去救人了。这样飞行员就是万幸没死,被美军捞起来也会成为战俘。
当然,中国帮日本建造的航母,是2.7万吨标排的恒山级,基本性能与美国在建的艾塞克斯级相近,至於更大的,别说女神级,就是泰山级也是不出口的。
因此对於中国鼓动印北三国独立,日本人私下里抱怨了几句,公开场合却表现出很高的姿态,也在随後就承认了三国。
※※※
1943年8月初的一天,陈天禾与希特勒在约定时间,进行了一次愉快的通话。今年是个收获的年头,他却要加倍小心,分赃是个大问题,事关今後几十年,不能不谨慎从事。
希特勒心情舒畅,兴奋地开了几个小玩笑,才步入正题。这很自然,多年的夙愿,终於完成,注定会以德意志的救世主载入史册,希特勒的表现已经是很克制了。
陈天禾心不在这里,却也希望希特勒能继续保持他的好心情,就嗯嗯啊啊的应付了一会。一个心情愉快的人,总是要好说话一点儿。这对接下来的话题,会有不小帮助的。
希特勒盛赞了中国国防军的战斗力,并感激中军帮助德军打败苏军。从他的声音里一点也听不出虚假,陈天禾却知道,德军私下里对中军战斗力评价不高。通常来说,评论一般以为,「中**队战斗力是有,但更依赖武器优势」。
陈天禾谦虚了几句,表示中军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与德军学习,大大捧了希特勒一把。希特勒要中军撤离属於德国的地盘的暗示,陈天禾心中有数,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说话十分痛快,只说的希特勒是心花怒放。
「……不知德国预备如何处理俄罗斯?」趁他高兴,陈天禾试探地问道。
「哦?陈元首的意思是……」希特勒有点疑惑。
「元首先生,我想说的是,德国是想直接占领俄罗斯,使之成为德国领土的一部分,还是在德国的帮助下,重新建立俄罗斯政府……」话已经问出来了,他也不怕把话说的直白一点儿。
希特勒的语气平淡了许多,尽管他尽力使声音保持愉悦,一种戒备疏离感还是油然而生,陈天禾答应的再痛快,中国在中德合作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德国自是需要做一些补偿的,「德国的立场一如既往,元首先生有什麽建议?」
「选择处理方式,是德国的权力,中国没有任何意见。如果德国直接占领俄罗斯,那中国很高兴拥有一个友好邻邦……」陈天禾有意停顿了一下。
希特勒没有立刻接上话头,『开什麽玩笑,这话反过来说还差不多。这陈天禾是明知道,德国只有八千万人口,根本不可能直接占领俄罗斯,才这麽说的。那里距离德国本土太遥远了,也太辽阔了』,等待了一小会儿,希特勒见他无意继续说下去,就开口说道:「德国无意占领俄罗斯,德国只是为了帮助俄罗斯人摆脱斯大林的压迫,才毅然出兵的。俄罗斯是欧洲新秩序的一个重要部分,德国会帮助俄罗斯成立新政府,并协助其稳定局势……」
对希特勒大谈德军进攻苏联的正义性,陈天禾不感兴趣,肢解俄罗斯才是他的目的所在,「元首先生,你知道,我是赞同民族自决的。在漫长的历史中,民族冲突始终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希望,在成立俄罗斯等新政府时,着重考虑这一点。邪恶的苏维埃联盟必须彻底解散。」
「哦……」希特勒心如电转,这个要价不高,中国没有如此要求,德国也会将其解散,一个庞大的俄罗斯,对德国也是威胁,中国提出这样的条件,也是情有可原的,「正合我意……」希特勒边答应,边盘算,让中国称心如意,也不是很符合德国的利益,先答应下来,具体安排还不是由德国说了算,把俄罗斯分成几大块好了……
希特勒撂下电话,发出一阵愉快地大笑。双方约定,中德外长在俄罗斯举行一次中德外交峰会,以解决关於中军撤军、瓜分苏联、中德贸易、犹太人等一系列问题。
陈天禾与希特勒的通话,充满了互相算计,基调却是明快的。中德联军胜利在望,虽然大家都希望能占更多的便宜,却没有过多的担心,大有收获是一定的。
※※※
与此同时,喀山的苏联最高统帅部,斯大林正主持着一场死气沉沉的会议。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眼看失败在即,中德却都拒绝了苏联的投降要求,真是走投无路了。斯大林的脾气愈发地暴躁,以各种名义接连处死了几名高级将领,镇压了五次叛乱,又在上下进行了清洗,以恐怖维持着统治。整个会议上,各位参与者都颤若寒蝉,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加以对抗。也真是没有办法了,美、英两国已经在六月中,就中断了对苏联的援助物资供给。没有人还以为,苏联能够坚持下去。俄罗斯人已经失去了胜利的信心,所有人都如此,除了斯大林。斯大林也是不得已,才困兽尤斗的。说白了,斯大林想投降,都找不着地方。
到了五月份,中德联军又展开了新的攻势,其进展势如破竹。五月份,列宁格勒部分守军率先投降,德军与芬兰军在此汇合,趁着局势混乱攻克了列宁格勒,并迅速向纵深发展。随之而来,投降主义占了上风,许多城市不战而降,极大的动摇了苏军抵抗的决心。到了七月,苏军据守的重要城市,只剩下莫斯科摇摇欲坠,东方唯有喀山还在。北方的工业区也被分割成几块。乌拉尔山以东,没有一座城市还在苏军的掌握之中。
这仗怎麽打?谁来也打不赢的!大家都是活一天算一天,能逃跑运气好的已经逃跑了,运气不好的都已被处死。坐在这里的,都是无处可逃,也逃不掉的。
会议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就结束了,斯大林是快疯了,却也知道,不能把所有人都逼上绝路。呆坐在办公室里,看着那张铺在他那宽大的办公桌上的军用地图,斯大林脑袋涨的都木了,似乎想了很多,又似乎什麽也没有想,没有人敢来打绕他,也没有人还想围着他转,树倒猢狲散,说的就是这场景。
呆了不知多长时间,斯大林拿起电话,要通了瓦西里,命令他过来。瓦西里是寥寥无几的可以信赖的人,瓦西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切已经准备就绪。」
苏联人在42年冬季,发动大批民众,在卡马河等地,依托地形,构建了新防线。但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苏联人的民心士气几经打击,先後死伤被俘者数以百万计,大部分国土被占领,屡战屡败。空洞的口号再也无法激励苏联人继续奋战下去,苏联人已丧失了胜利的信心。从五月份,中德联军互相配合,开始新攻势後,苏军一溃千里,不战自散的状况屡见不鲜。特别是,帝**肆无忌惮地在五月的攻势里,又使用了热压弹,尽管只有区区三四颗,却严重打击了苏联人的士气。
六月初,帝**未经强烈抵抗,轻易地越过了卡马河。如果不是希特勒出於私心,要求中**队向北进攻。如今围困在喀山城下的,就不是德军,而是帝**了。
希特勒给出了很优厚的条件,诸如中国文物什麽的、陈天禾同意了德国方面的请求。帝国胜利即可,占领喀山与否,实在无关紧要。希特勒需要战胜俄罗斯的桂冠,那就给他。这东西,对他并没有什麽意义,他无须更多荣誉。虽然喀山的黄金有点可惜,但现在世界各国中国黄金如潮水般往中国涌来,特别是美国为了加速补给澳洲,从中国买了不少军火,都是真金白银支付,喀山的区区黄金也就罢了。众所周知,中国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这就够了。当然,这多少令军方有些不舍。陈天禾却命令,迅速占领各工业区,不要放过苏联重要的研究机构,也不要放过那里的大型工厂,一切机器设备、工业设施、贵重物品,都运回国内,多多益善。
欧洲部分总是要交给德国的,不能拥有,就要破坏其工业基础。这些东西就算运回国了,用不上卖废铁,他也不会留给俄国人的。
於是,中**队快速向北、向西北进军,全不顾忌苏军的抵抗。有大批飞机的照顾,也不会吃大亏。有危险的话,他也不会吝啬热压弹。
帝**就像蝗虫一样,所过之处,大肆搜刮。倒不至於劫掠民财,但工厂、银行、国家储备、珍贵文物等等,一旦形势稍为稳定,就全部都会运回国内。一时间,中**队出现了进攻的同时,源源不断向後输送物资的希奇景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说苏联「曾」在东北做的事,连德国人不也是如此做的。帝**不把这些运回国内,难道还给旁人留下不成?!
为了不影响战斗,蔡锷与伍毓瑞商议过後,徵得陈天禾的同意,抛出了一个战利品缴获分配制度。大体说来,一半缴获归公,一半缴获由部队分配,军官、士官、列兵;进攻部队、炮兵部队、後勤部队;都有详细地分配比例。
很快,在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大批来路不明的拍卖品,从乱七八糟的油画、家俱,到半新不旧的机器设备,应有尽有。这些东西来的容易,部队也希望尽快换成现钱,都是三个不值二个的就卖掉了。价格便宜,很受欢迎。但数量一多,也有一时卖不掉的,很多直接论堆卖了,甚至卖废铁了。国家给发奖章,有实惠也就更好了。
在精神物质双丰收的激励下,帝**奋勇直前,短短两个月内挺进一千多公里,与解决列宁格勒的德军胜利会师。横扫沿途苏联各新兴工业区,所过之处,无不望风而降。精神上垮了,相比於**的脆弱,更容易征服。如今剩下的,就是打扫残局。
※※※
1943年7月,挟对苏战争胜利之余威,在陈天禾的指示下,一切准备完毕的帝国宣布并吞缅甸,成立缅甸省,并将其纳入《宅地法》的移民范围内,宅地标准为10公顷(150亩,缅甸纬度低,可以三获,因此宅地分配面积较小)土地。此举虽然引来日本的不满与英美的抗议,但是帝国态度非常强硬。而日本有求於中国,英美则正在和德国打的不可开交,因此也只有忍了,准备等待结束对德战争後再说。陈天禾要的就是这个,世界大战起码还要打三年,再过三年,缅甸的华人就比原住民还多了。中国和欧美不同,他的巨大人口基数,就代表了他对外殖民时的效率与结果。
※※※
八月二十三日,莫斯科陷落。希特勒有意把即将举行的中德外长会议,放在莫斯科,以扩大其影响。
八月二十九日,德国外长抵达莫斯科,宣布了此事。第二天,中国外长乘军机,到达莫斯科。双方从31日起,连续六天,进行了闭门磋商。双方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中军撤离卡马河、伏尔加河以西地区的具体安排;对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处理;对犹太人问题的处理;等等。
其它问题都好处理,中国无意撕毁协定,对德国地盘部分没有企图,同意撤军。在这个大的原则下,德国人作出了很多让步,双方很快就达成一致。德国人虽不准备按照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把俄罗斯分成几十个国家。却也同意把俄罗斯分割成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鞑坦等十一个国家,并把摩尔曼斯克及附近地区大片土地分割给了芬兰。後面这个与中国无关,这是德国对芬兰的酬谢。芬兰本准备收回领土就收兵的,然眼看着俄罗斯要失败,还是被德国人说服继续作战。
说到犹太人,问题就麻烦了。占领俄罗斯後,德国控制区域里,犹太人数量超过千万,而中国已经接收了四百多万的犹太人,也拒绝进一步接收。简单地说,如果犹人在某地区聚居过多,势必会削弱中国对当地的控制力。中国决不可能接收上千万犹太人的。而希特勒又希望把犹太人赶出欧洲,近一年来,犹太人生活状况的恶化,虽然不是很明显,却一直持续。
这是个不详之兆。万一出现问题,会影响中国参战的正义性,也会在中国国内部分民众中引发不满的。陈天禾也不希望自己与屠杀联系到一起。同时犹太人也是蛮不错的利用对象。很多犹太人都对中国有好感,愿意为中国效些许微劳,这大大增强了中国在欧美地区的活动能力和影响力。由此而来,中国也就对犹太人承担了某种义务。
双方反覆研究後,顾维钧提议,稍後再议,并暗示了犹太国,并要求德国在此期间务必要保证:犹太人的生活环境不再恶化。这不算什麽,有解决,总比没解决的强,如果真发生屠杀,也不符合德国人的利益,德国外长爽快地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