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6 CHAPTER.06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753

() -爆击-

帝国历二十二年,1945年下半年,世界局势变得十分诡局。

不管同盟国或是轴心国,此时都已经陷入了僵持。面对解决了两线作战,转过身来的德国,前几年中同盟国的几次在欧洲与非洲的登陆尝试都失败了,他们甚至被逐出了地中海与北非。但是不管是英国或是美国,都没有任何停战的想法。

而在轴心国方面,日本还在澳洲战场努力推进,不过他们至少在太平洋战场已经占上优势,而德国则是完全控制了除了英国以外的欧洲。但是他们始终无法让同盟国接受失败。

在澳洲,美国继续与日本进行血腥的陆军拉锯消耗,同时又派出大量的B-29,在长程战机P-82的掩护下拼命轰炸日本在澳洲、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等地的基地。

在欧洲,美国同样靠着这两种主力战机,全力轰炸法国与德国的城市。

德国与日本的差别在於,德国拥有大量喷射机与X-4线控飞弹等秘密武器,因此美国的战果有限,而损失却非常惨重。但是技术较差的日本方面就没有这种优势了,几乎是被压着打。虽然迅速发展了几款高高度局地战斗机、截击机等,但美国B-29可是有大量美国P-82护航的,因此日方的战机损失率依然相当高,不得不从中国大量进口战机。不过日本的优势在於,本土因为距离的保护而不会遭到轰炸,被攻击的只是前线基地,因此生产力不会有损失。而德国的损伤虽然比较小,但多半都是本土城市,多少还是有生产力的损失的。

而不管是前世或是今世,不管是日本的哪个军阀,或是德国的希特勒,都没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逼迫美国投降。他们的要求不过是希望和美国体面的停战,保持住现有地盘而已。问题是美国人根本不打算和轴心国停战。前期也许是因为罗斯福个人的固执与偏见,但是到了後期,美国人已经投入太多也损失太多(或者说损失不够多),没有停战的余地了。因此德日连这一点目的也达不到。为此德日只能努力寻找能够逼迫美国停战的方法,否则这样损耗下去,德国与日本都吃不消的。

另外,美英德日都知道中国对所有交战国家都提供物资与武器,并对此颇有微词。但在英美来说,中国提供的商船吨位是英国能撑下去的最重要关键,而在德日来说,中国提供的物资也有同样的作用,再说中国还大量且直接提供武器(中国很少向同盟国提供武器,因美国产量大故不需要),甚至向轴心国提供不少情报,可以说比较倾向於轴心国。因此双方虽然都知道中国向自己的对手提供物资,但是都容忍了下来。

※※※

45年9月,登陆英国失败的德国,开始加大绞杀英国的力度。他们使用帝国出售的四条航母,加上自制的两条航母以及驱逐舰与重巡洋舰,从法国西岸出发开始与英国争夺海权,牵制了不少美国的东岸海军兵力。德国的航母目前使用的自然是中国制的舰载机,除舰载战斗攻击机天马式外,还另外进口了鄂飞专为外销开发的新式单引擎战机海鸥式。

海鸥式是款舰载攻击机,有单座、双座乃至於三座等多款次型号,装有气动减速板因此具有俯冲轰炸能力,可兼具舰攻与舰爆两个角色。它使用了2500马力级气冷星形活塞引擎与内置弹舱降低阻力,因此有较高的巡航速度,可以在挂载1200公斤武器时,拥有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德国人选择这一款飞机作为主力舰载机的原因是他们认为鱼鹰式体积太大,航母搭载数量较少之故。其实日本方面除了几艘重型航母外,也多半把鱼鹰式放在陆上机场使用,而舰载攻击机则使用天马式挂弹,或者用自制的流星式舰攻。

帝国海军的想定和两国不同。因为帝国很早就普及了导引滑翔武器――线控或无线电遥控,甚至连鱼雷都用自导的音响鱼雷――突防率与命中率都非常高,因此需要的攻击机数量少的多,反而是需要航程较远,打击半径与载弹量较大的大型机。再说帝国从40年开始就使用5.5万吨标排的超重型航母,空间压力小的多。

不过鄂飞的这款飞机还是引起帝国海军的注意。他们采购了一个中队进行测试操作後,认为这样的单引擎机还是有价值的。其最大的好处就是省油,以及所需的引擎零备件只有双引擎机的一半。於是在海军的提议下,鄂飞为帝国海军发展了海鸥战机的改进型。这是专供帝国海军使用的机种,使用重量只有活塞引擎1/2,马力却达到3000匹的涡桨引擎,又撤除了气动减速板(帝国海军不需要大角度俯冲轰炸能力),使其可以腾出重量来增大燃油与弹药携带量。最特殊的是,它改用同轴反转的五叶刀状螺旋桨,提?引擎操作效率。

几经修改後,这款空重5吨,最大起飞重量达11吨的新飞机(并不比鱼鹰式轻多少)拥有携带2000公斤武器打击1500公里外目标的能力。另外它只有单座与双座两种次型,不再有三座了。原因是使用了雷射照明器,减轻了引导武器的人力需求。它使用雷射导引炸弹时,虽然一次只能攻击一个目标,但是却可以在照明一个目标时,以一定的间隔扔下多枚炸弹连续轰炸目标。熟练的轰炸手还可以在第一批炸弹命中後,迅速转移雷射照明点到附近目标上,让间隔较长时间投下的尚在空中的第二批炸弹攻击另一个目标。这使其攻击力大增。而三座鱼鹰式虽一次可以攻击两个目标,但同时只能导控两枚炸弹而已。最後帝国海军共采购了1000架左右的海鸥改型放在航母上,编号PFB-7。

不过在德国方面,自然是不甘愿一直从中国进口飞机被中国剥削。梅赛施密特、亨克尔与福克伍尔夫公司均已经开始研究自制舰载机的方案,而且都是喷射机方案。当然,德国人的新飞机要能开发完毕并量产上船,至少也得等到46年底以後了。这之前他们也只能继续使用中国飞机。

※※※

帝国历二十二年,1945年10月,继日本之後,德国也加入了攻击美国本土的行列。

虽然曾用轰炸机摧毁了美国核工厂,但是德国这次并非使用轰炸机。没人比德国人更清楚,缺乏护航的轰炸机面对大量敌机,特别是面对喷射机时会有什麽样的下场。而使用长程洲际火箭直接轰炸,乃至於那种用火箭在轨道上推送加速的对跖轰炸机方案,都因为本益比太低而被放弃了。德国人还没有傻到花上几百万马克,或者说花上一架洲际重轰炸机的价钱去扔一枚500~1000公斤炸弹。德国人的方法很简单也很现实,他们从潜艇上发射飞弹。

德国人从U六型潜艇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新的潜艇U6D型,装了四个液压举升的飞弹发射柜,每个飞弹发射柜有3*3-1=8个发射管(中下的空间是液压举升臂),可以举升到40度斜角向艇身後方发射,这样一条潜艇就可以发射32枚飞弹。他们使用的是V-2的缩小版本,编号为A-11的飞弹,又称为V-4。这是使用同样1000公斤弹头,但重量只有10吨,长度比较短,又加上了短弹翼,射程只有250公里的版本。这些飞弹以间隔15秒的速度发射,可以在浮上水面後15分钟内全部发射完毕。1945年10月6日凌晨深夜,德国用30条潜艇在美国外海向美国东岸城市集中发射了960枚飞弹,以作为美国对德国城市的轰炸的报复。

虽然这批飞弹的射程短的多,但因为是在摇晃的船上发射,故精确度实际上比V-2还差。但是在这批飞弹落在东岸人口密集的城市中,还是给美国带来了近两万人的伤亡。同时对美国民众造成很大的心理震撼。

杜鲁门立刻出面安抚民众的情绪,并要求军方务必防止这种灾难再次发生,同时要求美军立即展开报复。三天内,美国陆航便组织起800架B-29,1200架P-82与400架P-80喷射机对柏林进行报复性打击,期望以优势数量突破德军的防御。

但德国可不是日本,对於来袭的美国轰炸机,他们动用了3000架He-162与1500架Ta-183,共起飞了八千架次以上的数量分成数波进行拦截,同时大量使用了X-4线导飞弹。结果美军护航机被大量He-162缠住分身乏术,而Ta-183则可以从容地发射飞弹。此役中美军损失了600余架B-29与近千架护航战机,其余飞机尚未抵达目标上空便狼狈逃离。美军对柏林的报复轰炸失败了。

此役後美**方觉悟到随着德国空防的加强,现有轰炸机已经不足以穿透德国防御。於是要求各公司加速发展飞的更高更快的轰炸机,发展喷射轰炸机、性能更加的喷射战斗机(采用在英国上空被击落的Ta-183作为蓝本)。最後,美国空军也开始寻找轰炸机以外的其他方案,譬如说大型火箭等。

但这都是以後的事了。当务之急是解决德国潜艇对美国本土的威胁。

就像美国过去定期派出大队轰炸机轰炸德国一样,现在德国也开始定期用飞弹轰炸美国了。德国潜艇从法国西部港口出发,用呼吸管航行大约10~12天後可以进入攻击位置,浮起发射飞弹後,再花上同样时间返回基地,用几天时间装填飞弹,再重复进行轰炸任务。大约一个月可以炸一趟美国。从45年10月6日凌晨开始,德国开始对美国进行大约每个月一次的规律轰炸,并且投入的潜艇还逐渐增加。而德国潜艇从上浮,发射飞弹,到重新潜水,这中间可供攻击的时间只有25~30分钟左右。要阻止德国潜艇,美国就必须投入大量船只与巡逻机进行压制性巡逻。

美国东岸大约有1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都是德国潜艇可能的攻击区,而要覆盖这个范围,将会抽空美国全部的护航兵力。於是美国加大了反潜飞艇的产量,并花上大钱先後把大量B-17/B-24这些已经可说是落伍的轰炸机装上雷达投入压制性巡逻。不过在连续几架巡逻机与飞艇被击落之後,美国人才发现德国已经做出电波归向的地对空飞弹装在潜艇上,配合雷达警报器使用,专门用来对付巡逻机,一时非常被动。

※※※

而在德国与美国激烈对抗的时候,日本挟之前海战大胜的余威,集中优势兵力开始封锁美国通往澳洲的运输航线。虽然美军在澳洲的粮食弹药可以自给,但是汽油却是不行的。没有汽油,澳洲美军的战机以及战车就成为废铁。而没有战车的美军是打不赢日军的。

美国虽然海军航母实力已经逐渐恢复,但由於德国海军势力膨胀,被迫在大西洋增兵,因此对澳洲的支援就少了。但美国也不是毫无办法。虽然没有航母,但美国恃其强大的航空兵力,用大量的战机与巡逻机在纽西兰南岛与澳洲西南的塔斯曼尼亚岛之间强行开辟了一条安全航道,并使用昂贵的空运来运补支持澳洲西南的美军,硬是维持住了最基本的补给需求。

45年底,不管是美国与日本的空军都与四年前大有不同。但是要论航空技术的进步与战机数量的增加,美国都是远高於日本的,这也是美国能在澳洲坚持这麽久的原因。

但日本的强力封锁终究还是出现了成效,澳大利亚美军的战机与战车的出动次数受到了影响。而日军则稳步的前进着。1946年1月,日本成功攻下了澳洲西南的主要港口墨尔本,将澳洲大陆完全占领,迫使残余美军退往塔斯曼尼亚岛与纽西兰,终於完成了日本长年来夺取生存空间的悲愿。消息传回,日本全国进行大肆庆祝,各地都出现了胜利游行。日本政府打算再次向美国提出停火要求。

不过没等到日本人提出要求,美国人就迅速的给了答案。1946年2月14日,晴天霹雳。120架美国新锐轰炸机B-36在200架P-82的掩护下轰炸了东京,总共扔下了600吨炸弹。

这是日本本土首次遭到空袭。大受震动的日本人很快就推断出了美国轰炸机是从阿拉斯加起飞,其护航战机则是从阿留申群岛起飞。他们不知道的是,美国还使用了空中加油技术,让P-82能对B-36进行全程护航。

美国的新型轰炸机B-36A携带1万磅炸弹时有6200公里的作战半径。而阿拉斯加到东京不过5000公里,即使到九州也只有6000公里。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日本本土全境都在美军的打击之下。这就是美国努力了四年的成果。前世中,美国靠着航母於开战不到半年内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今世中,失去了夏威夷的美军则花了四年半之久。

从2月14日开始,美国同样开始定期轰炸日本。炸弹航班平均每周一次,并且出动的架次逐渐增加。

对日本而言最大的问题在於,B-36和B-29一样,飞的太高了,日本很难有效拦截。虽然因为过去一年半对抗B-29的经验让日本发展了高高度拦截机,但是价格昂贵,数量并不多,同时因为日本偏低的工业力而性能非常有限。别的不说,日本提炼的航空汽油的辛烷值就达不到要求。拦截轰炸机勉强还行,碰上护航机,那是必死无疑。而美军轰炸机有大量护航战机随伴,致使日军拦截效率极低。

44年底的时候,日本曾向德国要求提供喷射机,而德国人很讲义气地提供了e-262的技术。日本藉此成功的仿制出了海军的「橘花」与陆军的「火龙」,不过性能都没有达到要求。原因很简单,日本的工业力太差,连发展生产多年的活塞引擎都做不好(日本发展轻装甲飞机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引擎马力始终不足),怎麽可能作的好新到手的喷射引擎呢?

日本迫不得已,只好向中国求助。陈天禾大笔一挥,同意出售外销型喷射机――本来就是设计出来准备宰日本人一笔的。於是日本在4~5月之中份陆续得到了500架的枭式喷射机,将其投入本土防空作战。这批喷射机在速度、灵活性、爬升率、作战半径等方面全面优於e-262,只是在火力上弱了一点,只有4门20mm机炮,但也已经完全足以让美轰炸机喝一壶的了。日本人非常满意,对它的价格也就没有多说什麽。说明一下,西飞的这款轻型喷射机的外销价是38万华元,利润率高达120%。

日本用这批喷射机进行拦截,稍微压制住美军的气焰。不过日本目前的地盘面积广大,还包含了夏威夷、澳洲等地,500架喷射机明显不够用,於是後来又陆续采购了好几批,半年内总计采购数量超过4000架。

值得一提的是,6~7月份,美国有几架被击伤的B-36与P-82迫降到堪察加半岛的帝国空军基地上。帝国秉持中立法,没收了飞机,不过私底下把飞行员平安送回美国去了。而空军自然是把没收的B-36与P-82拆解拼装修理,整出几架可以飞的测试了一番,找出性能与优缺点,并把相关情报给德国日本各送了一份。最後把几架飞机送到陈天禾的战争博物管里陈列展览――仿造是没有必要的,目前帝**机性能比美军好的多。其後陈天禾还让空军从堪察加半岛出动水上飞机在北太平洋定期巡逻,以人道主义之名捞起了几批因受损故障中途坠机落海的美国飞行员,也都送回美国去了。多少缓解了一点美方的怨气。日本人虽然多少知道一点,也只能装作没看见。

另外,经此一役,帝国加大了堪察加半岛与库页岛的空防配置,除增加大型雷达站,加设防空飞弹阵地外,还增加了拦截机大队的编制,以及定时派出雷达预警机、预警飞船等进行巡逻。毕竟美国轰炸机能从阿拉斯加轰炸日本,也就代表了他能够轰炸东北,因此不得不防。当然,帝国预警机会如果发现美国轰炸机的踪迹,就会顺便通知日本加以提防,这是应有之意。

不过日本的厄运还没结束。自认为已经获得太平洋霸权的日本自然不甘这样遭受美国的轰炸,因此出动航母前往空袭阿拉斯加与阿留申群岛的美国空军基地。但是遭美军航空队的反击,一举遭击四沈艘航母与十数艘大小军舰,後来又在美军赶来的航母大队支援下,又被击沈了两艘航母。

日本伤亡惨重的原因是美国使用了新型武器。目前的舰队一般是不怕重轰炸机水平轰炸的,特别是在一万公尺高空进行的水平轰炸。因为这样的轰炸对於能移动的舰队是毫无命中率可言。但是这次美国陆航推翻了常识,十几架B-36高空扔下上百枚炸弹,有大量准确的命中航行中甚至是闪避中的日本军舰,命中率竟然高达60%,不亚於精锐的俯冲轰炸大队,把来袭的日军航母消灭了一半。

其实这原因说穿了一点都不稀奇。前两年美国在英国的基地捡到了不少德军的BV246滑翔炸弹的未爆弹,研究之後就仿造了出来投入使用。本来是用来对付德国装备了防空飞弹的潜艇的,现在顺便对日本人用一用。而日本人对此毫无准备,自然是损失惨重。说起来,当初英美面对德国无线电遥控武器,也是在付出大量学费之後才学会干扰的方法的。这时日本不过是补缴了学费而已。

不过这样的损失和阿拉斯加的环境也有关系。北半球高纬区夏天会有白夜,白昼时间可以长达20多小时,太阳甚至不会落地,而B-36又有超长航程,可以在空中咬着日本舰队不放,自然可以从容扔下炸弹一一点名摧毁日本军舰。最後B-36的巡航高度太高,又有P-82护航,日本陆航的高高度战机与喷射机也许可以应付,但舰载机因为是中低空设计,无法拦截这麽高的目标。即使是帝国提供的外销版天马式,因为降级使用了活塞引擎,在这个高度也没有多少战力可言。

实际上,日本攻击舰队能有军舰残存下来,还要归因於美国使用的是仿造的德国滑翔炸弹,他的翼展达到6.4米,又不能折叠,体积太大,以B-36这样的超重轰炸机也只能在翼下挂六枚而已。如果是用帝国的折叠弹翼滑翔炸弹,那麽B-36在这麽短的作战距离下可以在弹舱内携带60~70枚,这样肯定不会有船舰能活着撤离。

原本45年底美国已经把美日航舰差距又拉了回来,不过因为德国海军兵力加强而要两洋防御,太平洋数量还是比较少。46年上半年又有7艘航母服役,这下即使两洋防御,太平洋航舰兵力还是超过日本,达到17:16。这次一举击沈日军六条航母,太平洋美日兵力对比更上升到17:10,美方拥有高出70%的优势。虽然再过几个月日本可以再从中国获得4艘新造航母,但美国下半年同样可以再有7艘航母服役,年底的24:14仍然是美方有7成优势。而且美方的新航母多半是夏威夷级这样的重型航母,不过拥有斜角甲板的日本主力泰山改级航母尚有一些优势。最後,美国工业力太过变态,目前建造中,预计47年服役的航母数量竟然高达16艘,其中有一半是夏威夷级重型航母,并且最後的四艘已经开始模仿泰山改级,开始增设斜角飞行甲板了。

於是日本只能转入防守态势,向帝国购买了更多的喷射机,又往夏威夷,澳洲增援大量兵力,期望以大量消耗让美国放弃交战,承认日本现有的地盘。

附带一提,这次日本没有再向中国要求购买现役航母了。因为上次付出了台湾与库页岛,这次购买价格两倍多的女神级航母的话,不知又要付出什麽东西。因此日本只是向中国续订四艘泰山改级航母而已。

※※※

实际上,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德国与日本都已经露出疲态。德国在德苏战争中损失了230万人,希特勒本来以为可以喘一口气,盟军却死不肯停战,又在美英的几次登陆反击中承受了几十万的伤亡损失(其中有一半被俘虏)。43~44年在英美的战略轰炸与空中对抗作战下,又陆续损失了130万人。不过後面这批大部分是平民的男女老幼,军人较少。

而日本在印度特别是澳洲也伤亡不小。於印度三年伤亡30万(不过印度炮灰伤亡超过400万,但这对日本自然是不痛不痒),澳洲四年伤亡90万,加上太平洋战场损失的海空军,已经达到140万人,占现役兵力的40%,潜在总兵力的20%。而美国最近几个月的轰炸,更让日本损失了30万左右的平民。故总计伤亡约170万人。

美国虽然好一点,但也强不到哪里去。今世美国损失远比前世高的多。光欧航空战的陆航伤亡就因为德国全力投入与大量喷射机的使用而达到40万人(被击落一架重轰炸机就是10人的损失,虽不一定阵亡,但落在德国地盘就会被俘),加上太平洋海军几年来的损失,珍珠港、澳洲的陆军损失,伤亡兵力总计达到200万。然後又被德国与日本对本土轰炸,外加爆掉两个核工厂的附带损害,本土平民伤亡超过8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因为德国轰炸潜艇定期航班而还在稳定增加中。

而英国更是半死不活。英伦三岛经过几年的战争与德国持续的密集燃烧弹轰炸,人口损失已经超过500万,又失去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要不是有美国强力支持,甚至可以说要不是有部属到英伦三岛上的两百万美军强力压制,投降虽然不至於,但英王肯定早就把邱吉尔踢下台,和德国谈判停战了。现在的英国甚至连三流国家都不如,反而比较像插管的重症患者。给英国插管与照顾的医生是美国,其鼻孔中的的两个氧气管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则是中国。而中国这管子还不太保险,除了输送氧气外,还跟着往病人肺腔里输送点病毒进去,加大病毒的侵袭实力。若哪天医生烦了,或是这两根管子其中之一坏了,英国立马就会挂点升天。

不过整体来说,美国的优势正在逐渐发挥出来。虽然纳粹德国拿出不少秘密武器,大幅增加了美国与英国的损失,但是美国以略高於德国与日本的人口总和,伤亡却只有後两者总合的一半,损失是比较小的。而德国有秘密武器,美国虽然慢一点,但也在开始进行发展。滑翔炸弹不用说了,就是V-2、V-4火箭与喷射机,美国也拿到了未爆弹或者被击落在英国的机体,开始研究仿制。虽然进度没有前世中直接从德国获得现成的大量完整产品、工厂生产线、完整设计图与大批设计师那样的那麽快,但也比自己闷着头研究快的多了。

不过更大的关键是在另一方面。

※※※

1945年中,帝国打到同步轨道上,专门监视美国的第一代早期预警卫星(精度仅能监视核爆与大型火箭发射),监测到了美国在科罗拉多州进行的首次核子试爆。帝国核研所经过分析後,一致认为这不会是美国新生产的核弹,而是於上次德日联合对美国核工厂攻击时,残存下来的足以生产一颗原子弹的钸原料所造的钸弹。

核研所所长何泽强据此认为,过去帝国低估了美国恢复核工业的速度。原本专家多半认为美国重新建造核工厂需要一年,提炼铀与钸又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最快也要再两年半到三年才能重新造出原子弹(当然除去已经累积够一颗的钸)。但是核泽强指出,既然美国试爆了钸弹,很可能采用不再生产铀弹,而是加大钸产量直接造钸弹的方案。而美国原本除了累积了一颗钸弹的材料外,其实还有足够造半颗铀弹的高浓缩铀。如果不用这些高浓缩铀来造原子弹,而是将其当作反应炉燃料(直接烧铀产钸而不发电的专用钸产炉设计)来生产钸,那麽扣去重新建造反应炉的一年时间,最快再12个月就可以生产出足够新造两颗原子弹的钸,最迟不会超过18个月,而且之後随着调整与新的武器生产炉的建造,速度会越来越快。也就是说,从44年中开始,快则两年,慢则两年半,美国就可以新造出另两颗原子弹,而不是原本预计的两年半到三年。也就是说,美国从46年中到47年初这段时间内。除去已经试爆的一颗,手中至少会有一颗,最多可能会有两颗可用的原子弹了。

其後半年内,何泽强又重新组织人手研究了德国与日本方面的核工业进展。他认为,日本方面依然是毫无希望的,虽然可以从澳洲获得少量帝国采购剩下的铀矿,但是日本缺乏能源的问题并没有任何改变,因此短时间内还是造不出原子弹来。但他指出,帝国也低估了德国的原子弹发展速度。虽然德国的能源同样不足,但是根据近来收集的情报,过去一年半内德国恢复了大量苏联境内的工厂运作,特别是前苏联境内的水库与发电厂。这些额外的电力足以大幅加快德国的原子弹研究与生产进度。最大的证据就是,原欧俄境内的火力发电厂,以及更明显的,中德边境伏尔加河上的几个大型水库与水力发电厂都在全力运转,但是欧俄境内的工厂产能依然没有很大,同时城市还有定时限电、灯火管制的情况。而既然盟军飞机航程炸不到欧俄地区,为何这些地方还要限电或灯火管制?为此节省下来的电力哪里去了?何泽强认为很有可能是投入核子计画之中。这样一来,德国将有机会在46年下半年累积起足够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铀原料,并在47年初累积出足够造钸弹的材料。

陈天禾为此让空军在45年底再发射了一颗早期预警卫星用以监视欧洲地区。当然,如果要全球监视,把日本地盘也纳入预警范围的话就需要发射第三颗,三颗同步卫星才能构成完整的全球侦查网。不过因为日本不争气,所以最後一颗可以晚一点,以节省一些经费。後来最後一颗直到46年底才发射。

而1946年10月,用以监视欧洲的预警卫星果然监测到德国的核子试爆,地点是在波兰境内。核研所在帝国空军的支援下紧急改装了一架原属中德固定航班,经欧俄飞往柏林的大型客机,於其上偷偷装设了大气收集器,在经波兰途中收集空气加以分析,确认这是一颗铀弹。

也就是说,现在的核子俱乐部,已经有三名会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