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3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48

() 张轨先生的家境和大耳朵的刘皇叔很相像,都是皇室贵胄之后,张轨先生出生的时候,倒也没有什么红光满天,紫气东来的这些异象,不过,作为西汉常山王张耳的第十七代孙,张轨还是很可以为自己的祖上骄傲一下的。

这个张耳同志在历史上戏份不少,当过信陵君的门客,秦末乱世的时候造反复国,被秦军包围,又引来了西楚霸王项羽的惊天表演,最后投奔刘邦,当了异姓王。

张耳的儿子张敖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成了皇室驸马,之后又是牵扯到政治斗争之中,先是牵扯到谋刺刘邦的案件,被贬为侯,等到不读书的刘邦同志西去,其子嗣又牵扯到了吕氏乱政的政治斗争中。

但是张家似乎有着特殊的政治天赋,在每一个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最终都能够全身而退,甚至在风波过去之后反而更进一步的得到更多的政治地位,张敖的国相因为刘邦对这个女婿太过无礼而图谋行刺,结果事情败露,这案子一级一级的查下去,异姓诸王中,没有谋反之心的都让刘邦给逼反了,而这张敖是把自己送到了刘邦的手上,照着刘邦同志的脾气,估计剁了自己这个女婿的心都有,不过吕后心疼女儿,把这事挡了下来,只是夺去王位,还能有个侯爵的位置。

而到了吕后专政时候,张敖和鲁元公主的儿子有重新被封王,另外的几个儿子也是封了侯,恩宠一时,等到吕氏倒台,刘氏开始大清算的时候,张家也是奇迹般的逃过一劫,只是被削去爵位,但还是保留了侯爵的位置。

张家的这种政治天赋似乎能够遗传,这种在灾难来临时候成功避险的家族特长,也将在日后张轨的成长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过,张轨同学这时候还属于“我祖上阔过”的情况,家里虽然也有人是国家公务员,但是都是属于混的不甚得意的角色,祖父只是外黄县的县令,不过,这个县令倒也是属于衣锦还乡式的任命,因为张家祖上张耳就是外黄县人,几百年之后,子孙重新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做官,倒也是荣归故里。

不过张轨倒没时间去体会衣锦还乡的感觉,因为他的父亲做的比较出色,升了官,成了太官令。

太官令现在已经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政府职务了,笔者暗自揣度一下,姑且认为这个官职类似于钓鱼台国宾馆的行政总厨的角色。

是的,张轨的父亲是御膳房的大总管,总理每日皇宫的膳食事务,内宫每天吃什么,怎么做,估计都得张轨的父亲每日操劳,所以,笔者一直相信,张轨同学的童年一定吃得非常不错,因为,自己的老爸就是管这个的。

不过张家父子两代人都无法进入中央的核心体系中,张轨的爷爷只是地方公务员,而张轨的父亲虽是中央编制,却属于没有实权的类型,这一切都说明张家虽然在地方上可能家境不错,但是在高官如云的京城,他们只是小户人家。

小户人家的孩子自然从小就要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的为家族增光添彩,所以张轨同学很早就开始努力读书,同时好好锻炼身体,为将来做官做准备。

说到考试,笔者至今对于当年惨烈无比的高考记忆犹新,并且学生时代无条件的支持赞同废除高考。但是几年之后,经历一些事情,却发现高考,其实是中国相对而言,最重要也是最公平的制度。

眼下各个大学的自主招生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几所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学还要搞大学同盟,同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说是要构建中国的“常青藤联盟”。

我一直曾经天真的认为高考制度的万恶,但是高考却是保证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孩子能够相对公平竞争的最后一个筹码,就在今天教育部调整了高考加分政策,因为教育事关人生的公平,这也是一个社会能否实现上下级正常流动的重要渠道。

但是张轨同学没得考试,因为魏晋选官制度还没有发展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想想后世的李商隐同学考试前还和主考官一起喝酒,写首好诗就能高中,这样的故事只能发生在胸襟开阔的唐代,而在晋代,张轨同学想要超越自己的父辈,还需要一些别的方法。

三代出一个贵族,张轨同学祖上可不止三代是贵族了,所以,张轨同学的志向也当然不是祖父那样的地方公务员,也不是父亲那样的没有实权的职位,而是要奔着有实权的高位而去。但是,先得弄清楚,在晋代,怎么才能当官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