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7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573

()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司马炎同志为自己这个宝贝儿子设的局。

司马炎究竟知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宝贝儿子的智商有些异于常人呐?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因为司马炎确实是对于将这么大一个国家交给这个极品儿子不放心,所以三番五次的组织专家团队对自己的儿子进行结构化面试,面试什么内容?其实也就是读书,学习这些,但是结论非常糟糕,弄得大臣们也都知道宫内养了这么个活宝级的人物,让司马炎很是没面子。

在现代社会中,权责相等是一条很简单的道理,权力越大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同理,权利和义务也是对等的,权利可以不行使,但是义务不能不履行。

很遗憾,天天在媒体上曝光,拿着巨额收入的君主立宪的王室生活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福利,万恶的封建社会,权力越大,风险也就越大,而像司马衷同学这样很傻很天真的贵家子,是个人都替他担心。

碰上这样的极品太子,有人说换了不就得了,且慢,储备干部之所以重要在于得有储备的人才,不过,人才不是大白菜,说储备就储备的,我们先看看司马炎究竟能不能换人。

作为一个国的开国之君,司马炎同志在培养下一代方面可以说做的比较失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国人都熟知这一点,但是有时候数量并不决定一切,质量有时候更为重要。为了有一个参照指标,也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把他和我国历史著名人物朱重八同志做一个对比。

首先,作为在开展妇女工作方面创下我国历史记录的司马炎,他创建的晋朝**妇女联合会无论人数上,还是规模上,都远远超越乡镇企业家出身的朱重八同志,宫女人数上万,想想嘉靖爷时候励精图治,宫女人数也就勉强相当,乡镇企业家朱重八同志肯定达不到。不由得佩服司马炎同志的挖潜能力。而且,不光赢在数量,而且,司马炎还发明了中国优秀的人才选拔机制――羊车!第一次将选择权交给了动物,不能不认真的说,司马炎在动物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

但是,我们看看结果,乡镇企业家朱重八虽然出身低微,人也脾气暴,但是培养出来的儿子,有长子朱标那样雍容华贵,气度非凡,让陕甘父老惊叹“百二川州,复见汉宫威仪”的领袖级人物,也有宁王那样砍人不眨眼的猛人,而像蜀王等,又在才学上不输给当时任何一位文学家,至于燕王,那就更不用说了。说个个非凡,那是假话,但是至少有很多人中俊杰。

而回过头来看看司马炎,其实才能明白他的深深地痛苦,朱重八二十四个儿子,司马炎又赢了,二十六个,两人都一样是长子早逝,可是人家儿子个顶个的强,司马炎的儿子呐?要不就是能力低下,要不就是长相俊美但是没有内涵,而且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不爱读书。显然,司马炎的关心下一代工程极为失败。所以,我们应该深深理解作为一个失败的父亲的司马炎的悲哀,他是在无人可换。

当司马家肆意的欺凌曹家的孤儿寡母的时候,当司马家几乎屠光曹家上下,几乎连儿童也不放过的时候,他们可以说这是政治斗争,这是现实。而当司马炎环顾二十几个儿子,竟然选不出一个稍微像样的人才的时候,当五胡乱华开始之后,司马炎的子嗣几乎被杀绝,我只能说天道好还,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这次的报应,要以整个华夏文明拖入深渊为代价。

司马家都是如此货色,怎么还能篡夺曹魏的基业呐?实事求是的说,司马炎却是心狠手辣遭了报应,但是司马家族中还是有比较出色的人物的,比如当时大家都比较认可的齐王司马攸。爱读书,性情随和,有才华,关键一点,管理过军事大权,能文能武,而且大家比较服他。

但是打住,齐王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弟弟,当年就因为太出色,弄得司马炎老爹好几次想废了司马炎,换上司马攸,弄得司马炎对于自己这个亲弟弟心中留下了深深地阴影,因此,上台之后对于打击这个亲弟弟一直不遗余力,大家可以想想当年曹丕是怎么整曹植的,就可以明白当年司马攸有多惨了。

经过无数次心理迫害加**,司马炎成功的把自己三十多岁的弟弟逼死,期间所用之手段之丰富,内涵之饱满,足以写入整人宝典以流传后世,但是,司马炎的宝贝儿子也就此失去了最后的一线希望。

曹阿瞒同志当年写诗明志,一句“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让人不觉得拍案叫好,当然周公同志那是偶像级的人物,辅佐先王后代成才,保住国家在风雨飘摇中坚持下来,而且勤政爱民,但是最让曹阿瞒欣赏的一点,恐怕是周公作为周武王的亲弟弟,不篡位,辅佐侄子治理国家,有心甘情愿的将权力交还,如此胸襟,也确实值得后人敬佩。

这里提到周公,无非是因为在亲族之中,齐王的才能,声望,完全可以扮演一个周公式的人物,以辅佐自己这个极品侄子应对当时险恶的局势,不过,很多时候,很多事,不是你能做就做的,领导说行你就行,领导说不行,你行也不行,司马攸属于后者,还丢了性命,所以,在张轨同学这个时代,站好队有时候比有才能更重要。而既然族中最优秀的人才被自己人做掉了,司马衷,这个以痴傻闻名中国历史的皇帝,也只能独自应对险恶的局势了。

我们之前说了,作为一个刚刚统一的王朝,晋的统治根基还不深厚,官方的说法是未泽王化,通俗点说就是思想工作还没做到家,不明真相群众对于以司马炎为首,司马衷第二的的晋朝领导干部们的感情还不深,刚刚扳倒的蜀,吴等反动派势力两座大山还在勾结境内外反动势力蠢蠢欲动,不过还得加上一条,就是尖锐的民族矛盾。

之后的五胡乱华,这五胡可不是从石头中突然蹦出来的,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中华文明的视线之中了,比如被卫青,霍去病这舅甥两打的找不着北的匈奴,以及一直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羌族等。从东汉末期开始,中国的气候变得不正常,动不动就是地震,洪水等天灾,最关键的问题是,气候开始变冷了。

今年是传说中的千年极寒,只是笔者身处南方,倒还真没感觉到寒冷,但是笔者去过祖国的最北端,体验过零下四十几度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因此也是对于寒冷心有余悸。

而在晋朝刚刚统一的时候,天气依然不正常,气温不断下降,太阳黑子活动频繁,最直接就是祖国北方开始大幅度降温,古人没有羽绒服,下了大雪之后被困住,也没有解放军叔叔送去草料和救灾物资,只能自生自灭,于是一合计,听说南方暖和,南下。

当时刚刚结束三国战乱的晋朝,此时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劳动力严重不足,东汉末年开始的战乱,几乎毁灭了中国大部分的人口,晋武帝刚统一时候,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竟然还不到一千万,土地到处荒芜,因此,此时游牧民族的迁入,极大地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但是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大量迁入的异族凭借着本身庞大的人口,再加上可怕的繁殖能力,一些地区在人数上开始压倒了汉人,而且,这些迁入的民族,大部分还沿袭着传统的部落,部族的管理方式,没有被纳入国家统一的郡县管理中,因此,总是管理问题频出,民族问题难以处理。

客观来说,在当时以不作为为美德,以无政府主义为第一原则的晋朝官场上,明白人还是有的,一团和气和黄老玄学无法掩盖尖锐的民族矛盾,而这个时候,一个叫江统的人,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