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8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30

() 按理说,堂堂刺史,怎么说也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大员,怎么能说杀就杀,韩校尉这个篓子算是捅大了,但是忐忑了一会儿,发现朝廷竟然没来追究。

说来也是晋的气数已尽了,张辅能够成为秦州刺史,河间王司马?出力最多,但是张辅被杀,河间王这个老领导竟然没有一点反应,实在不是不想不报仇,而是没法报仇了,就在这一年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异军突起,又开始跟河间王抢老大的位置,河间王同志此时已经是折腾不起了,连连战败。

除去个人的恩仇来说,张辅作为朝廷官员,竟然被属下所杀,实在是对于朝廷纲纪国法的挑衅,张州长刚刚听到消息也是很气愤,只不过按照惯例,这样的事情,自然有有关部门做出处罚,自己就期待着公正的裁决。

只是左等右等,朝廷那边什么信也没有,再一问,发现河间王同志此时正被东海王弄得焦头烂额的,根本没心思去整顿官员纪律。

如果张轨能够坐视韩校尉这样滥杀上司耳不闻不问的话,他也就不是张轨了,想想当初河间王部下张方兵威最盛的时候,张州长都敢派兵京师,为民请命,一个校尉,还敢翻天不成。

但是这件事却有难办之处,张州长只是凉州州长,不是秦州州长,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张方抢劫京师的时候,已经引起众怒了,所以张州长的义师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而这次,河间王同志明显的想要息事宁人,不想自己在对付东边的威胁时,背后的秦州再给自己捣乱,没有朝廷的公文,师出无名啊。

少府司马杨胤看出了张州长的顾虑,只用了一句话,就打消了张州长心中的孤寂。

“春秋之义!”

春秋之义到底是什么,笔者才疏学浅,只好长话短说,简单说来,可以理解为一切以国事为重,具体来说,就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这句话背后其实隐含着更深的意思,魏晋时期,蛮族入侵,各地叛乱,中国历史上与之最为接近的时代(当然,是张州长他们之前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了,一方面春秋时期的战争多少还保存着上古时代贵族战争的风范,不像战国时代完全演变为灭国性质的总体战,而且最关键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们,也是面临着四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危险,而争霸诸侯中的霸主,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驱除这些入侵的蛮夷。

杨司马书没少读,先是把张州长到任之后的政绩成果讲了讲,而话锋一转,随即提到了齐桓公的春秋之义,齐桓公救援被蛮族侵略的诸侯国,因此成就霸业,眼下这样做下一个齐桓公的机会就摆在眼前,张州长不能不抓紧啊。

杨司马的话只说对了一半,首先我们得明确,杨司马拿齐桓公这样对比有些欠妥,毕竟张轨是中央任命的地方官员,而不是裂土一方的诸侯(赐予的采邑只有收税的权力),但是打动张州长的关键,还是在于后者,春秋之义。

春秋之义的背后,其实是要维护当时的伦理纲常和社会秩序,把因为战乱而礼乐崩坏的人心重新聚拢起来,通俗来说,就是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尺度。

张州长从小便是受着正统的教育长大的,他在凉州当地开办学校,教导学生周礼,他聘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士族子弟为官吏,他设置专门的教育官员,除去笼络当地士族之外,他还有一个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梦想。

许多年后的民族英雄岳爷爷对着山河飘扬,高喊出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将我们对于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的深深的眷恋和不舍的感情发挥到了极致,虽然苦难和屈辱太多,太重,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现今。却始终怀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即使是一只鸟,死后也要让羽毛腐烂在这土地里。

因为生长于斯,所以不舍离弃,张州长的梦想,是要把凉州变为中兴的基地,这块土地,出产优秀的战马,拥有通达西方的贸易通道,带来滚滚财富,最重要的是,这块土地的儿郎,悍勇,忠诚。

所以韩校尉是在是触动了张州长的底线,虽然这年头每天都会有郡长,校尉,甚至刺史被杀,但是,决不允许叛乱的发生,也决不允许对于法纪和道义的藐视。

没什么好说的了,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