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渊并不是一个能忍的人,更何况,年轻时候人生过的太过潇洒了,自然公子哥的秉性还没改,去年丢了的面子,第二年就得找回来。
公元309年,一开年,年都没过完,刘渊的太史令(国家天文台台长)宣于修之就来揣摩领导心思了,首先,去年吃了这么大的亏,不能不报,因此,先是用天意给领导一颗定心丸,洛阳三年之内一定攻陷,另一件事,刘渊现在是皇帝了,不是原先的赵王,家大业大的,蒲子地方小,住起来也不方便,因此建议迁都,搬到全国比较大的城市,比如平阳。
刘渊从善如流,欣然接受,开始在309年一开年就忙着大搬家,搬家,自然费时费力的,也就没时间去南面的邻居晋怀帝那儿讨杯茶喝了,而晋朝这边,也是内乱不已。
之前说了,晋朝在八王之乱后,有过很多次自救的机会,但是晋朝的王爷和主政者们充分发挥了宁与外掳,不与兄弟的民族团结精神,生命不息,内斗不止,洛阳刚刚消停没几天,东海王又开始惹事了。
晋怀帝司马炽同志倒是一心想要匡扶祖宗江山,因此培养些帝党也无可厚非,毕竟上次王弥前来洛阳武装游行的时候,被他最看重的东海王司马越竟然打了酱油,是在让人寒心。
新的干部一定要能够站好队,要能够分清楚形式,就是忠诚于以晋怀帝为首的晋朝中央,怎么选人?很简单,发小加亲戚,晋怀帝还是皇太弟的时候的好朋友缪播,缪胤,舅舅王延等,纷纷加官,进入核心领导层。
这样一来东海王同志就脸色难看了,有拥立之功的东海王感觉自己被架空了,手下刘舆更是力劝东海王赶紧先下手为强,做掉这些帝党分子。
三月,之前追击王弥的卫国英雄王秉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但外战打的好,内战也不弱,带兵三千入皇宫(王弥兵围洛阳的时候,除了北宫纯的凉州子弟,无人敢出城迎战,王将军也只是在北宫纯大胜之后才出城追击,而内斗时候,却突然有兵马如此多,真是可悲),当着晋怀帝的面,将缪播等十多人全部抓获,送往廷尉处,斩首。
东海王做事一向有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了的光荣传统,既然晋怀帝不听话,那么就得让他明白这个天下谁才是老大,鉴于晋武帝爷爷留下的宫廷禁卫军(还记得这些官二代吗)每次外战都不给力,内斗总是冲在第一线,因此全部解散,换上刚刚清君侧有功的王秉将军指挥东海王的私人部队,名义上保护,实际上完全软禁了晋怀帝。
内斗解决了,东海王的日子也是舒服了,天下这么乱,得让人明白谁才是老大,重新当家作主的东海王又开始意气风发,下了几个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
至此,王氏家族开始转移他们的工作重心,很多人都已经看出此时局势的险恶,因此很多人开始离开洛阳,经营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王敦都督扬州,为王家南下打了前站,也为之后的健康小朝廷,留下了一丝血脉。
内斗当然免不了清洗,禁卫军的左积弩将军(属于太子营,也即太子亲军)朱诞下了岗,心情郁闷之余决心报复,于是一气之下奔赴平阳,找到刘渊,告诉他洛阳城的空虚情况,建议出兵灭晋。
朱诞同志这样做就很不对了,下岗之后要自己努力再就业,一不能怪政府,二不能怨社会,小小打击都承受不住,又怎么再重头再来。不过刘渊今年反倒是喜事临门,眼看着家搬的差不多了,大手一挥,不说了,去洛阳!
至此,公元309年的战争大幕徐徐拉开,刘渊先行开打,灭晋大将军刘宣领兵扫荡洛阳附近郡县,王弥和刘聪二人随即在东面跟进,担任两人先锋的,是曾经的胡雏儿,现在的安东大将军石勒。
王弥同志这个时候可是鸟枪换炮了,刘渊鉴于王弥对于晋王朝的深仇大恨,苦大仇深,因此特意让他也参与到这次战争中,都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看上去微风无比,可是仔细瞧瞧,这六个州全部都在晋朝统治之下,王弥就是拿了一打白条,当然了,为了体现汉赵帝国人性化管理,刘渊特别体贴的还任命王弥为他故乡青州的州长(刺史),当然,上级领导的期望是很高的,既然地方不在自己手里,那就去抢过来!
大军声势浩大,东海王布置的防线几乎全面崩溃,眼看着这次不仅仅是奔着洛阳而来,连带着自己也要一块收拾了,东海王坐不住了,赶紧下令迎战,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领兵数万,迎战。
这也是贫血的晋朝和东海王能够凑出的最后的机动部队了,打不打的赢就看这一次,西面的洛阳,无数人在焚香祷告,祈求官军得胜,保佑这座风雨飘摇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