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5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00

() 一路狂奔的刘聪这时候也清醒了,连续两次被人家半夜里面拔了营寨,后果是在不堪设想,再加上一直在后方看笑话的兄长刘和的鼓动,若是就这么回去了,自己的地位也就不保了。

于是,收拢溃军的刘聪沿着洛水集结重新布阵,大司空呼延翼带领的援军进抵大阳(山西平陆县),作为呼应,十月三十日,援军夜惊,呼延翼被乱兵所杀,援军溃败,逃回平阳。

呼延翼之死始终疑点重重,如果是刘聪的新败之军,担惊受怕的,确实很有可能发生“营啸”,但是呼延翼带领的是从平阳出发的,还未上过战场的生力军,而且,大阳位于并州,是汉赵的统治核心区域,也不存在什么土八路打游击的袭扰问题(刘琨还被困在晋阳)。

本着“越是简单的事件背后原因越是复杂,越是复杂事件背后原因越是简单”的观点,笔者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呼延翼是刘渊正妻,也就是皇后呼延氏的父亲。

把老丈人派上战场,一般都不会拉上一线真刀真枪,当个督战队员,打胜之后拿到领导有方的成绩,也算圆满,而更诡异的是,呼延皇后的亲生儿子,是当时的太子,刘聪的大哥,刘和。

刘聪当时封号为楚王,但是实际上来说,刘聪的实力已经远远强于他在平阳当太子的大哥(嫡出,刘聪是庶出,刘渊死后,官拜大司马,辅政),而呼延翼的军队没有任何理由会自行崩溃,而且,还会“恰好”的杀死了呼延翼。

刘聪新败,如果再被呼延翼赶上,借口败军理由收了兵权,那么灭晋的功劳就得记在呼延翼头上了,而呼延翼是刘和的亲姥爷,这层关系,更为麻烦。

因此,在呼延翼被乱军所杀之后,刘聪反而来了精神,刘渊让他班师回家,刘聪不肯,反而上书刘渊,不能因为一个高级干部的牺牲就放弃灭晋大业,要踩着先烈的足迹继续奋斗云云。

又是很恰好,刘聪不在被土八路打了埋伏之后坚持灭晋,也不在洛阳兵败之后上书坚持,反而是大司空呼延翼一死,整个人就来了精神,因此,笔者猜测,呼延翼之死,和刘聪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就是刘聪指示的。

呼延翼带领的是主力步兵,精锐的骑兵全在刘聪手里,但是呼延翼是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刘聪既不想呼延翼吞了他灭晋的功劳,也害怕呼延翼借着这个机会扩张太子的势力,因此,只有死的呼延翼,才是好的呼延翼。

呼延翼一死,按照级别和资历,刘聪顺理成章的成了灭晋总指挥官,这位指挥官也不着急,继续围攻洛阳,也不认真攻城,到了十一月十四日,反而跑到嵩山拜拜神,祈祷上天帮助他完成心愿,玩了套天人合一的感觉。

问题是这嵩山是在晋朝的控制范围内,刘聪就算是拜神,架子摆得也太大了些,不但自己去了,还带着诸位将领和精锐骑兵,而把冠军将军呼延朗和安阳王刘厉留在大营看家。而且要命的是,大营就在洛阳城外,一举一动,城内都看的清楚。

主将和主力尽出,留下少量部队守老家,而且,随军的诸位重要王爷们也是一并拜神去了,为何要留下呼延朗?而更诡异的是,留守洛阳的东海王参军孙询,通过斥候探知了这个消息,随即推断出匈奴大本营空虚,然后说服东海王司马越,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的晋军是东海王亲自挑选的家底,面对着主力尽出的匈奴军,自然手到擒来,阵斩呼延朗,摧毁匈奴军大营。

得知消息的刘聪还是“来晚”了,大营被毁,将军阵亡,刘厉知道这位楚王的手段,不等他来追究责任,便投水自尽了。

打到这个份上,匈奴军终于打不动了,之前宣传说今年必然灭晋的天文台台长这个时候有是“恰好”发现了自己的“计算”错误,不是今年能灭晋,而是还需要三年,所以,既然上天没答应给,你不能抢,死了老丈人,折损诸多兵将的刘渊不得已,让刘聪班师回朝。

309年的洛阳保卫战落下帷幕,汉赵帝国从一开始的势如破竹,到最后的虎头蛇尾,表现水平起伏之大,让人惊讶,这一仗,刘聪没有实现灭晋的梦想,但是也为损失过多,官位还在。

呼延家则是损失惨重,家主呼延翼死的不明不白,呼延翼的儿子,刘和的舅舅呼延朗战死,**势力受到严重打击,既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势力严重受挫,那么刘聪的势力也就相对的反而提升了。反观刘聪几次退兵班师,都是刘渊命令下完成的,不能不佩服刘氏父子在心机上的深厚,不是我不想打,而是领导不给我机会,回到平阳的刘聪俨然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反观晋朝,战争结果十分糟糕,虽然拼尽全力挡住了匈奴人的攻势,但是王弥这个滔天祸害,这个时候充分发挥了自己“小,快,灵”的特点,带着人马在晋朝腹地烧杀抢劫,破坏生产,晋军主力都往洛阳集结,实在没有能力顾及。

309年的冬天就快要结束了,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但是对于困守洛阳的晋朝天子来说,310年的到来,绝不是什么“春之觉醒”的触底反弹,而是一曲悲凉的“诸神之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