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9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54

() 晋怀帝虽然痛恨东海王,但是作为被东海王一手扶上位,并且靠着东海王的保护生存下来的“儿皇帝”,其地位并不比当年的汉献帝好到哪里去,虽然踏上了一万只脚开批斗大会,但是黑锅无论如何都要有人背,何况领导职务本身就是要担责任的,既然洛阳守不住了,荀?就派出手下人马(荀大人不在洛阳),前去接应晋怀帝,决心彻底放弃洛阳城。

带头大哥是从事郎中,刘会,随行的还有五百卫士和一些粮食,打算沿着黄河走水路前往山东地区,但是晋怀帝虽然想走,手下的大臣们却是反对。

问题就出在刘会同志不会做人,由于是逆水行船,因此船只数量不多,只能保证把诸位大人们运到山东安全的地方,但是大人们的家产,却是没有地方储存,更重要的是,作为首善之区,当年洛阳的房价也是很高,眼下一旦放弃洛阳,那么这些不动产更是带不走,因此三公,部长以上的官员们纷纷写联名信,要求放弃迁都。

晋怀帝再一次郁闷了,虽说大臣们这次用的还是冠冕堂皇的借口,什么社稷之重等等,但是眼下的局势已经很明显了,晋朝已经没有机动部队能够用来救援洛阳,各地也只是勉强自保,这是最后的自救机会,但是又被“民主”的晋朝官僚体系放弃了。

这里说一下晋怀帝同志走不了的原因,前面说到过,晋朝本质上是士族治天下的局面,朝中官员和地方士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士族提供了国家的军事,行政人才,而晋怀帝走不了,还是在于在京的士族们不愿意离去。

士人们难道不知道眼前已经是大祸临头了?当然不是,因为在放弃这次机会之后,洛阳城无可避免的陷入了严重的饥荒,之前写信给张轨请求支援粮食的老朋友挚虞,竟然被活活饿死。而荀?军队一撤,各有神通的诸位大臣们纷纷八仙过海,逃离京师,留下那些没跑出去,不想跑出去,和确实跑不出去的晋怀帝留在洛阳等待末日的来临。

当年崇祯爷也是面临着四面受敌的死局,迁都南京陪都是最后的办法,但是手下诸位公忠体国的大员们一个比一个爱国,爱北京,爱北京**,死活不愿意放弃,其实背后还是那个道理,中国即使是在有了科举制之后,官员的来源还是各地的地主士绅,晋朝则是士族豪门,这些饱读诗书的大人们可能官做得不一定好,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技能,那就是行政管理。

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入主也好,或是改朝换代也罢,最后一旦变成下马治天下,就需要大量的职业官僚,而这也就是晋朝的士族,日后的地主士绅们存在的最大价值所在,董事长是谁无所谓,反正下面的各个科长,部长还是得用老一批的人马,过渡也好,总归是必须用上,所以对于没跑的官员来说,留下洛阳也未尝不是一种政治上投机的表现,再加上之前刘渊同志对于读书人的恩宠和对于士族的尊重,看起来这笔买卖很不错。

而逃往各地的大人们,大多本身就是地方的豪门士族,家中就有田地,回到地方,无非是做个地方上的小国王,日子反而比起京师更为轻松,因此,最倒霉的反倒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晋怀帝同志。

但是晋怀帝不能抛下士族大臣们一个人登上开往山东的特快,原因很简单,晋朝本身就是建立在士人共治天下的局面之下,皇位的稳固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分封各地的宗室诸王的支持,二是各地士人们的支持,八王之乱已经让晋朝王室元气大伤,而仅剩下的士人若是再被抛下,那么晋怀帝同志也就无法再继续自己的领导生涯了。这一点,观察一下东渡之后生不如死的东晋诸位帝王们就能够得出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