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烈公刘伯承者,益州夔府人也。公少时好读书,不治产业,尤爱武学。及少长,拔为武举,入蜀军将校学堂,遂入行伍。
公素有大志,沉静好学,敏思断行,身战阵中,身先士卒,拔为校尉,丰都一役,弹触右眼,渺一目,为乡民所救,旋至德夷医馆疗治,公婉拒麻醉,夷医大惊,呼为军神。
当是时,清室颓废,孙文首倡共和,蜀中诸侯蜂起。公以伤残之躯,复入行伍,益州督军熊克武付其精锐,为参将。公善谋略,纵横蜀中,多有克复,名声鹊起,虽弱冠,誉为川中名将也。
公往返征战,然视民尤涂碳,未得稍缓。遂闻赤俄大公之义,心向往之。民国十六年,与朱公德,贺公龙于南昌首擎义旗。旋兵败,辗转赴赤俄,静修兵法。
土地时期,公参戎幕,为赤军总赞画,兼赤军总教头也。当是时,太祖每每克言厉色,教中海龟多恶而轻之。而太祖视刘公之能,独心许之。
民国23年,赤军兵败,太祖出赣,走湘黔,越滇蜀。付刘公兵,危难中,刘公巧渡乌江,计下遵义。再渡金沙江,走彝地,刘公与蛮酋歃血为盟,兵不血刃,遂从太祖趣关中。
民国26年,倭祸方炽。太祖付刘公兵统之,出关中。踞于太行,俯视华北,公坚韧敏毅,每深悟太祖意。旋倭祸平,公已率27万雄师也.战上党,平邯郸,多有斩获,势乃愈盛。
民国35年,内祸大起,公纵横中原,渡黄河,进大别山,冠军侯粟裕,上将军陈赓从之两翼,以为掎角,锋镝指京汉。民国武厉皇帝蒋以大都督白崇禧率驱数十万军往击,莫能克。刘公尽弃辎重,往来冲突。白氏叹曰:“彼营中有刘使君者,真军神也!”
先是,刘公率军略内黄,尽得豫地。民国37年,冠军侯粟裕驱大军出濮阳,公率大军出硭砀山。共诣徐州。旋尽破逆军精锐,斩首55万级,俘逆平东大将军杜聿明。兵势迫逆京师,海内震动。是为淮海战役也。
民国38年,公挥师过长江,逆京师,勒兵西指过赣、湘,掠蜀滇黔地,先破逆上将军宋希濂于蜀东,后破逆上将军胡宗南于蜀西,于是西南群逆皆服。
当是时,海内大定,太祖已成帝业。公上书自释兵柄,甘任三军总教头职。上许之。公只身赴南京,创建军校,俄倾,已煌煌有大成也。
太祖六年,以刘公功高,封为大将军,赠武烈公。
初,帝以刘公素体国,能任大事,每以繁钜付之。然刘公外慈内直,不善曲意逢上意,太祖不甚喜。后遭大将军彭公忌恨,苛责刘公过失,行止激烈,军中多不平。及刘公病中上表自责,帝问众将:“觉其有过者右袒,无过者左袒。”诸将无不左袒。俄倾,终罢其柄。
太祖特殊时期6年某日,刘公坐化。其神志无而心脏动静如常.及至世祖时,莫知其所终。刘公爱兵如子,尝叱鞭挞士卒之将,颇得军心。及闻刘公薨,将士校尉,无不啜泣。
公一生坎坷,然未稍隳其志。得遇太祖,每能抒帝所急,身于行伍而学有大成,慈爱诙谐,多有著述,至今仍在军中奉为经典也。忠、义、仁、信集于一身,乃吾军名将第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