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悔不当初
作者:朱由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510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第九十二章 悔不当初

按照黑山和马云最初的想法,驻守惠州的清军会死守城池,闭门不出,但是当他们接到探马回报,说是惠州守将岳岐山领兵两万倾巢而出,距离明军前锋只有二十余里。

闻听这个消息后,黑山和马云都是一愣,没想到此从出兵福建、进入广东以来,沿路的郑军也好,清军也罢,无不望风而逃,怎么到了惠州地界,情形就来了个大变化,清廷平南王尚可喜麾下的『潮』州守将竟敢出城迎击大明“第二军团”,那个叫做岳岐山的,难道是个愣头青吗?

可是不管怎么想,清军就快与明军遭遇,黑山和马云收拾心情,赶紧研究对策。所谓知此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岳岐山,他们了解不多,但是其所领兵力大概在两万左右,几乎全部是广东兵。

“广东兵?”马云莫名其妙地惊叫一声。

“你咋啦?难道广东兵很能打吗?”黑山奇道。

“不,不”马云连连摆手,继续说道:“我在江西的时候,就听说过广东兵,传言那些绿营兵有个绰号,叫做‘泥鳅兵’。”

“泥鳅兵?啥意思?”黑山很是好奇。

“泥鳅兵就是滑不留手的意思,据说广东绿营兵有‘三不’,还有‘四好’,当官的管不住,故此叫做泥鳅兵。”马云解释道。

黑山在福建做过山大王,但是他对广东并不是很了解,毕竟隔着南岭那座绵绵大山。而此时的广东也是和华夏的其他地域不同,按照永历对广东的了解,广东是既开放又封闭。因为广东地处南部沿海,有澳门这个窗口,故此洋人们都喜欢到广东来做生意,就是广州这座首府的大街上,也经常能看到洋人。受此影响,广东人的生活和思想很是开明,对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也能够接受。

但是因为满清南下,大批的北方汉人南下来到广东,由于对满人不信任,还有对大明的留恋,前些年广东几乎是连年爆发反清起义,遭到了清廷和尚可喜的残酷镇压后,广东人变得谨慎起来,甚至是有些封闭,对于广东以外的华夏人越来越缺少好感。

以上这些,都是马云从万岁爷那里听来的,以往永历在广东和井冈山之间没少往来,为了明军的军费可是绞尽了脑汁,所以他对广东还是很了解的。

另外马云对广东绿营兵也是知道一些,历数交过手的各省绿营,可能就只有广东绿营最为不堪了。先说江西绿营,多是身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战力还算可以;再说江苏绿营,继承了江北四镇的好勇斗狠,战力更是不凡;还有河南绿营,虽然战力不行,但是人家起码能吃苦耐劳。

可就是广东绿营,让人不敢恭维,所谓的“三不”和“四好”就能说明问题。“三不”分别是“不听话”、“不守纪”、“不打仗”,前两“不”好理解,这“不打仗”说的是广东绿营兵对打仗深恶痛绝,只要是听说要打仗,不是装病就是开小差,唯恐上阵丢了自己的小命。

还有“四好”,就是“好吃、好喝、好嫖、好赌”,没有他们不敢吃的,比如猫和老鼠;还有喝酒就醉,醉了就***;“好嫖、好赌”是所有绿营兵的通病,广东绿营只是更胜一筹而已,尤其是赌,绿营之中公然设有赌局,有当官的坐庄,就是外人都可以进营赌一把,好赌之风可见一斑。

如此“三不”、“四好”的绿营军战力肯定不行,但平南王尚可喜也是没有办法,当年跟随他从北方而来的老部下们都已年事已高,而且由于久居广东,新一代与广东本地人已没有太大的区别了,而且仗着父荫,都成了纨绔子弟,更加对参军打仗避若如虎。

广东本地良家子弟根本不愿意当兵,碍于清廷的法度,尚可喜又不敢公然抓丁入伍,只好招募那些地痞无赖当兵,故此广东绿营兵的战力最为低下。

就是如此,惠州守将岳岐山竟然敢领兵出战,让马云吃惊不小,还以为对方有什么依仗,或者故意布局,引诱明军上钩。

于是马云向黑山建议,明军后撤二十里,以避其锋芒。当明军退到一个叫做“圆墩”的地方,而后依山扎营,此地有座东西走向的大山,山下是一条宽阔的官道,地形并不复杂,马云这才不担心对方会使出什么阴谋诡计。

半天之后,清军也赶到了此地,而且是马不停蹄地追赶过来,这让黑山和马云又是一愣,都寻思广东绿营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骁勇善战了,明军撤退,他们竟然敢追过来,难道他们不知道两万对三万是有差距的吗?

其实岳岐山当然知道进入明军的兵力,但是他早就被自己的“远大前途”冲昏了头脑,尤其是听了副手何德彪的话以后,更是将东来的明军视为草寇一般,不堪一击。

何德彪原来接替了岳岐山做了虎门总兵,后来虎门炮台被南海船队炸毁后,尚可喜差点要了他的脑袋,只是岳岐山看在往日的交情上,替他求了情,这才饶了他的命,不过官职是一掳到底。

后来岳岐山被调任『潮』汕总兵,其实那时候『潮』汕早就丢给了郑经,他也只能在惠州驻扎,以防郑军继续西进。等岳岐山来了惠州,这才想起闲斌在家的何德彪,于是通过尚之信的关系,说动了尚可喜,让何德彪也来惠州,协助自己。

何德彪此人志大才疏,就好空讲,但是他却对岳岐山的胃口。因为尚可喜曾经处置过他,他可是怀恨在心,便暗地里不住地鼓动岳岐山,让他培养自己的势力,早晚取而代之。出兵迎战明军,这个主意就是何德彪出的,岳岐山竟然采纳了。

当岳岐山和何德彪领军到达圆墩,望见明军已经依山扎下大营,而自己的部下因为急于赶路,早就人困马乏,尤其是那些“兵油子”们,如果不是竭力镇压,他们早就脚底抹油了。

于是岳岐山下令在明军大营对面,清兵们更有劲头了,人家可是大王子,说话算数,要是打了胜仗,奖赏肯定是少不了的,数千清军由中营而入,向着明军逃跑的方向就追了过去。

何德彪所领的左路人马也冲进了明军大营,与尚之信合兵一处后,也向后山而去。只有岳岐山忽然感觉不对,明军总共可是有三万人马,怎么大营中才几千弓箭手,其他人呢?正因为他狐疑不决,所以进军的速度并不是很快,被尚之信和何德彪的人马追上山的时候,岳岐山的人马才到明营的大门处。

忽然 “轰,轰”枪炮声骤起,从山上有十余颗铁疙瘩扔了下来,掉到清军人群中就炸开,紧接着,上百杆火枪不知从那里冒了出来,“呯呯啪啪”之后,正要爬山的几十个清军被『射』中倒地。

“杀啊——”山上传来一声巨吼,上万人由上而下,如猛虎般扑了下来,清军猝然间晕头了,吓得调头就跑。

“不许跑!给本爵冲啊!”尚之信怒吼道。他可不想到手的胜利丢了,对方有火铳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也有,而且是有四百余支,都是西洋货,肯定比明军的强。

尚之信只是井底之蛙而已,广东清军还从来没有与大明正规军交战过,起码是没有和主力军团打过仗,否则尚之信也不会如此自信了。他以为凭借广东绿营的火器,即使兵力少于对方,但战力也未必不如对方,这才是他的底气所在。

三百清军火铳手自山下一字排开,在军官的命令下,正准备对冲下山的明军『射』击,山上的明军火枪手却先对他们来了一轮齐『射』。

火铳手和火枪手只有一字之差,但因所用火器不同,实力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广东绿营用的是西洋火枪,但是『射』距也不过一百摆开,正准备向追来的明军开炮。突然山上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数颗巨大的炮弹紧接着砸落下来,很巧的是其中一颗炮弹正好落在清军炮兵阵地的火『药』箱上,立刻引起了威力巨大的殉爆,连带着那十余门大炮和上百个炮手也一起飞上了天空。

“啊——”尚之信懵了,火铳不如对方远,就连大炮也不如对方,传言中明军的火器犀利,现在看来不是假的,可是自己怎么就傻乎乎地跑到这里,硬是要往明军的刀下撞呢?

现在尚之信后悔死了,其实后悔的不只他一个,岳岐山看到尚之信和何德彪两路人马不敌山上的明军,他是第一个见机逃走的。在回大营的路上,心里还不住地咒骂尚之信和何德彪,骂他俩轻敌冒进,不然也不会遭此大败。其实他倒忘了,自惠州出兵,最初可是他自己的主意。

这时,尚之信的十余门大炮已尽数被毁,明军的大队人马也冲了过来,清军不待重新整军,又开始『乱』哄哄的逃跑了,当然还可以退回大营之中。

等尚之信和何德彪领着败兵退回大营,岳岐山已经身在营中了。尚之信见到岳岐山,就开始训斥,说岳岐山畏敌不前,导致大败,将这次战败的责任都算在了人家身上。

岳岐山有心争辩几句,可想想又算了,人家是大王子,又是自己的“恩主”,其实就算将来追究起来,尚之信也不会真的把自己推出去,毕竟自己算是他的第一号心腹大将,以后还得靠自己帮他撑起门面。

何德彪也在那里琢磨,刚才大王子发怒训斥岳岐山,显然是对他很不满意,如此一来,自己是不是就有机会了?

正当这三人以为退回大营,就平安无事了,各想心腹事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刺耳的呼啸声传来,好像是炮弹飞落时的声音。

“快,躲起来,是明军的大炮!”岳岐山最先反应过来,急忙四处寻找可以藏身的地方。

“啊”尚之信吓得抱住脑袋,四处『乱』转,直到岳岐山把他拽出大帐,扑到在地上,一颗炮弹从天而降,将大帐炸得粉碎。

好半天之后,岳岐山先爬起来,看到营中有几个地方因为中弹已经起火,绿营兵们也如没头苍蝇一样『乱』窜,忽然想起何德彪来,急忙喊道:“何德彪,何德彪?”

“我在这里!”一个脑袋从大帐附近的水缸里冒了出来,正是何德彪,原来他跑的最快,比岳岐山还快。

“妈的!”岳岐山暗骂一声,心想:刚才明军的大炮还在半山腰上,现在怎么就打到自己这边来了?不可能这么快下山吧,难道是明军的大炮可以打到这里?那可是整整六七里地啊!

想到这里,岳岐山更加害怕了,急忙呼喊道:“撤退,赶紧向西撤退!”

(的大章节,而且最近几章,各位看出来了吗?情节开始加快了,永历的半壁江山也快被打下了,接下来就更加精彩了,因为永历除了要与北方的满清干仗,就连西洋人也参加进来了。顺道求下票,没***,推荐票也行,那东西大神不喜欢,不值钱,不过我喜欢,投给我吧!)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