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种生子
作者:李花清白不爱红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020

姜玉琴就这么和傻子做着有名无实的夫妻。姜家自然是一次也不回了;偶尔路上遇见姜老头子和姜瘸子,也是扭头就走。姜老太太惦记姑娘了,就偷偷的跑过来看一眼。

胡村长两口子对姜玉琴也还不错,胡家经济条件好,吃穿都比在姜家的时候强多了。可这物质上再好,精神上也空虚呀!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守着一个啥事也不懂的傻瓜男人,慢慢长夜,也挺难熬的。

过了几年,胡黑丫连着给姜家生了两个女孩,这肚子就再也没有动静了。老姜头子孙子没抱上,还和亲姑娘结了仇,心里多少也有点后悔了。

胡黑丫呢,看自己的傻兄弟也没个后,自己爹妈年纪也越来越大,她就开始算计爹妈那点家产了。就和胡村长两口子商量,要把自己的二儿子过继到傻兄弟的名下,以后给自己的傻子兄弟养老。

胡村长两口子都没有同意,因为这胡黑丫从小就对自己兄弟不好,老欺负傻子;她那两个儿子,也不尊重自己的傻舅舅,总抢傻子的东西,有时候还和外面的小孩一起揍傻子。就这表现,胡村长两口子,也不放心让他们来照顾傻子一辈子。

两口子没事的时候,坐在炕上也总核计,这傻儿子以后到底应该怎么办?

姜玉琴太年轻了,他们怕自己老两口子都没了以后,姜玉琴守不住活寡,带着自己家的家产嫁人。

后来,也不知道他们咋想的,就琢磨着让姜玉琴去借种生个孩子,他们考虑姜玉琴有了自己亲生的孩子,应该就能安心的和傻子过日子了。

老农村什么愚昧的事都有,还有一种叫“拉帮套的”。就是如果一家生活很困难,或者当家的男人身子骨不好的,就会同意她家女人找一个“拉帮套的”,三人一起过日子。

那时候农村基本上都是一大家子住一个屋,南北炕对着睡觉。你说尴尬不尴尬?

能给别人“拉帮套”的男人,往往也都是家里兄弟多,生活困难,娶不上媳妇儿的。“拉帮套”男人的地位还不如做“倒插门女婿”的呢!不仅生的孩子和自己没关,如果自己身体不好,病了老了,遇见不讲究的主家,说不要你,你就得离开。辛苦一辈子,到老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胡村长考虑来考虑去,觉得这个借种的人,说什么都不能在本地找;一是怕泄露了风声,自己这个大村长脸上不好看,影响自己当官的名望。二是找本地人,等自己俩口子没了,他万一找上门来勾搭姜玉琴要走孩子,那自己的家产一定是保不住,傻儿子还是没人管呐!

后来胡村长就把目光盯在集体户里,那些下乡知识青年身上了;经过多方观察和参考他们的家庭背景,胡村长最终选择了顾柏年。

这个顾柏年,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还有文化,脑瓜子聪明;据说他家里成分不好,属于资本家臭老九,还有什么海外关系。因为这个,村里有过几次返城指标和工农兵上大学的机会,就都没有轮到他身上。

胡村长旁敲侧击了几次,当顾柏年明白了胡村长的意思后,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

他太想回城了,在农村干活又苦又累,真有点受不了;更别说对方还是自己一直就挺遐想的姜玉琴;

在回城上大学指标的诱惑下,现在就是给顾柏年一头老母猪,他恐怕都不会拒绝的。

那年代的一些人为了利益,什么人格都能出卖。

胡村长和顾柏年谈好了条件,并在纸上签了一份君子协议。回家就让自己老婆子去和姜玉琴透透话,没想到老太太刚一提“借种”的事,姜玉琴就一口回绝了。姜玉琴觉得“借种”和“偷人搞破鞋”是一个意思,自己丢不起那个人,让村民知道了,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在那个时候,生活作风不好,可是一件大事,弄不好,都能抓你去坐牢。

一看正面行不通,胡村长就开始琢磨歪门邪道了。他认为姜玉琴是故作清高,哪有女人不想老爷们的。

他和顾柏年就定下了计策,先让顾柏年一点点的去主动接近姜玉琴,帮着干活,陪着说话唠嗑,慢慢获得她的好感,再打动她的心。

少女哪有不怀春的!姜玉琴正是好年华的时候,遇见顾柏年这么个优秀男子,频频向自己示爱,几番甜言蜜语下来,她就有点招架不住了。

姜玉琴缺少家庭温暖,婚姻还不幸福;感情上没有经验的她,遇见顾柏年的猛烈追求,心早就酥了。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姜玉琴,也顾不上什么礼义廉耻了,飞蛾扑火般的投入了顾柏年的怀抱。

为了给顾柏年和姜玉琴创造幽会的条件,胡村长利用自己的职权,隔三差五的就请公社里的放映员来给东山村村民放电影。

那时候也没有电视,谁家要是能有台收音机就都算是不错了。没有娱乐活动,导致村民天黑就上炕睡觉,所以家家孩子都不老少。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这一个月能看到几次电影,就是当时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了。一听说来电影了,家家都早点吃晚饭,然后女人们再炒点瓜子花生黄豆当零食;小孩子们腿快,早早的就搬几个板凳去占地方了。

电影是露天放映,在大队部院子里竖起两个松木杆子,挂个白布,就能放映了。基本上是两个故事片和一个宣传农业知识的教育片。一直能看到半夜。

胡村长两口子领着傻儿子都去看电影了,姜玉琴和顾柏年就偷偷的在家里私会;没到三个月,姜玉琴就怀上了,转过年来她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就是春伢子。

胡村长目地达成,痛快的给了顾柏年回城上大学的指标。

顾柏年和姜玉琴相处一年多,露水夫妻一场,也培养出来感情了,再看着自己的孩子那么可爱,有点恋恋不舍的。胡村长怕夜长梦多,就催他赶紧走。再不走,指标就不给他了。

顾柏年走之前,还和姜玉琴偷偷保证,等念完大学,生活稳定了,一定回来接她和孩子。姜玉琴怀揣着早晚一家团聚的美好愿望,一个人拉扯着孩子生活。

可等了一年又一年,顾柏年音信皆无,再也没回来过。姜玉琴的心也越来越不安,不知道顾柏年是出了意外,还是变心不要她们娘俩了。

春伢子越长越像他爸顾柏年,村子里早就谣言满天飞了,背后都对姜玉琴指指点点的,她羞愧的无地自容,就成天在家哄儿子和照顾傻子,也不愿意出门了。

后来实在等不下去了,姜玉琴就找认识的知青,打听出来顾柏年的下落,铁了心要去找他。

胡村长看拦不住姜玉琴,就把当年的实情告诉她了,并拿出来那份协议作证。

这打击太大了,姜玉琴说什么都不肯相信,她一直以为和顾柏年是相爱的。她拿着协议领着儿子,就去省城找顾柏年。她想问个清楚,顾柏年到底骗没骗自己的感情。

当时顾柏年已经进政府上班,并且早就成家生子了。他一看见姜玉琴领着孩子出现在他面前,吓坏了;这件风流往事要是暴露了,会严重影响他的仕途和家庭稳定。

他先好言好语安抚住姜玉琴,出去找了一个小招待所,安排她们娘俩先住下。然后赔礼道歉,给姜玉琴解释,当初是政治环境所迫,才做了这件违心的事。但自己对姜玉琴确实是动了真感情的。

刚开始,顾柏年还真是打算毕业后,回来找他们娘俩的。但是没想到,在大学里,顾柏年会遇见自己现在的老婆。他们以前是邻居,青梅竹马一起长大;顾柏年父母被造反派打倒后,两个人就失去了联系。

现在俩人意外偶遇,旧情马上复燃,顾柏年就忘记了自己对姜玉琴的保证,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就违心的把姜玉琴母子俩给抛到脑后去了。

现在木已成舟,顾柏年已经无法和姜玉琴结为夫妻了。孩子顾柏年当然也不能认,如果姜玉琴同意,那顾柏年就打算拿点钱给他们娘俩当补偿。当然,前提条件是:拿了钱,他们娘俩就永远都不能再来找他。

心灰意冷的姜玉琴没有拿钱,但承诺自己永远都不会再来找他,儿子也不会认他这个父亲。

回到东山村后,姜玉琴本来就一肚子憋屈,再成天听村子里那些风言风语,胡黑丫还总回娘家来,对她冷嘲热讽的。一股邪火上来,姜玉琴就病倒了。

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好,镇里医院没有几个正经科班医生,全是赤脚大夫。这缺医少药再加上误诊,姜玉琴这小病就拖成大病,大病就转成了绝症。没到两年的光景,春伢子的妈妈就病死了。

小孩子不懂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春伢子就认定是顾柏年气死了她的妈妈。恨他恨得不得了,所以后来顾柏年怎么对他好,补偿他,他都不领情。

胡村长两口子还活着的时候,段三春还过了几年好日子。等老俩口刚没,贪心的胡黑丫就把手伸了过来。

胡黑丫嘴里说的挺好,说娘家兄弟傻,侄子小,她这个唯一的亲人得多照顾他们。照顾来照顾去,这个家就都划拉到胡黑丫手里去了。

胡黑丫再讨厌自己的傻兄弟,好赖毕竟是一奶同胞,勉强也能让傻子混个温饱。可春伢子就不同了,她就死活都看不上,哪里都觉得碍眼,总找茬打骂。

老姜头子在地时候,她还收敛点;后来老姜头子没了,老姜太太和姜瘸子还都是一个面瓜。这个家就全都她说的算了。不仅吃饭都不许春伢子上桌,甚至过年连件新衣服都不给春伢子做。

吃不好,穿不暖,挨打受骂,这些春伢子都忍了;可没想到胡黑丫变本加厉,竟然不让他上学了。当年据说段三春学习成绩很好,东山村小学就他一个人考上了镇里的初中。

奶奶帮着求胡黑丫都不好使,胡黑丫的俩个亲生儿子,也都长大成人,到了说亲的年纪。胡黑丫哪还舍得,再给春伢子花钱呀!

眼看着镇里的中学,都开学十来天了,胡黑丫也没松口让自己去上学,春伢子彻底失望了。后来,他就偷了胡黑丫家里一筐鸡蛋,跑到镇上卖了几个零钱,拿着钱就离家出走了;这一走就是二十年。

明薇看着,眼前正开车寻找自己家的段三春,内心真挺同情他的。一个才十三岁的半大孩子,就出去闯社会。他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一定吃了很多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