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第195章 正人汇聚
------------
第195章 正人汇聚
乾清宫内,休息了几日的朱佑桓和弘治皇帝对坐,吃茶座谈国事,都对辅刘大人的办事效率,由衷感到欣慰。
比起刑部尚书王恕做事一板一眼,不太适应邢狱审案,进展龟,刘吉的动作可谓神,这位在成化朝整倒过无数好人的刘棉hua,整起庸臣和小人一样绝不手软,为了获得帝王信任,近些天上蹿下跳,浑身是刺,带头弹劾万安一干党羽。
而刘棉hua最大的本事就是记仇,谁以往有过什么劣迹,做过什么丢人事,还能瞒得过他去?
加上言官眼看弹劾不倒刘吉,炮口一转,朝着泥塑六尚书猛烈攻击,反正那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挤走一位,大家也有机会升官不是?
短短几日,原刑部尚书杜铭,礼部尚书李裕,右都御使刘敷等,十几个位高权重,成化朝有名的吃货统统丢了官。
奈何子弹无眼,就连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礼部尚书周洪谟大人,同样榜上有名。和一生命犯小人,xìng格耿直的王恕,马文升二位大人不同,周大人做人做官要委曲求全的多,从不和万安等人硬顶,表面上附和居多,其眼光无疑要长远的多,因此受到的指责也多。
当年泰山地震,朱佑桓就是提前得到周大人的暗示,得以逃过一劫。是以后来留了心,曾经派人打听过周洪谟的生平。
行事低调的周大人,暗地里配合地方官整治过跋扈的采办太监。配合王恕,抵制过权贵兼并土地,劝说过朱见深停止劳民伤财的营建宫殿,兴建佛sè等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多条完善合理的建言,彻底安抚祸1uàn西南多年的荆襄流民,仅这一件事,周大人就称得上尽职尽责,因为朱佑桓比谁都清楚,明朝是怎么灭亡的。
不好明说泰山那档子事,朱佑桓委婉的道:“周大人办事勤勉,这些年夹在万安和几位尚书之间,多有苦衷,臣弟愿一力保他。”
朱佑樘顿时失笑,随手扔过来十几本奏疏,笑骂道:“为兄岂会不辨是非?你看看这些奏疏,就会一目了然了。”
朱佑桓好奇的拿起来看了看,大笑摇头,骂道:“亏了这些言官绞尽脑汁的寻找借口,周大人和万安同乡?妄议先帝的御制文字?于钦天监任上妖言huò众?简直胡闹。”
“是胡闹,所以整治吏治势在必行。”
朱佑樘神sè间深为感触,缓缓说道:“权恩老大人临走前,留下亲笔书信,举荐王恕和马文升,一个七十一岁,一位六十一岁,都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朕还得忍下心来重用他们。就连周大人都已经六十七岁了,徐浦今年,不会种地,不会谋生,就连穿衣都不会,像那养在圈里的猪牛一样,任人宰割
将来万一有外敌入侵,京师一旦被异族攻破,皇位没了传承,难道要靠日渐**的文臣,还是贪生怕死的武将抵抗?再说都是朱家后代,您就真的忍心不管?就算不能进京任职,起码在地方可以担任些闲职,兴修水利,劝导农桑,教导学问,做做言官,不好吗?”
这话说的委婉多了,朱佑樘不禁频频点头,纵观千古,没有哪个朝代会永远传承下去,居安思危,必须要考虑到今后。
其实这些年来,普通宗室要求读书科举的呼声很高,有的是xiong怀大志的青年,宁肯放弃宗室身份,也要和普通文人一样,报效朝廷。
朱家子孙闲来无事,生孩子的度甲于天下,十几年就翻一倍,立国之初制定的宗室国策,时至今日确实不合时宜了,供养庞大的宗室子弟,越来越成为朝廷的一大负担。
历史上几十年之后,嘉靖皇帝就受此压力,准许普通宗室科举做官,和朱佑桓的建议几乎一模一样,不许担任官府要职,但即使如此,朱家子孙还是涌现出很多好官,造福一方。
朱佑桓继续劝道:“凡事有好有坏,说起来,还有谁人比得上自家兄弟对皇兄的忠心?骨ròu相连,本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科举做官就意味着今后身为人臣,国法可以惩处,与普通官员无异,只要加以限制,皇兄就等于多了一大批嫡系,分布在天下各地,足以对各地官吏产生震慑。”
朱佑樘连连点头,可是最终说道:“此事事关重大,不可cào之过急,还要征求大臣的意见。”
朱佑桓心中暗笑,拿文臣的死敌太监和宗室子做闲官来比较,是个人就知该如何选择。他要做的,不单单是企图往文官里面掺沙子,今后还要提升武将的地位,起码也要几股势力相互制衡,绝对不能任由文人一家独大。
<.,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