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救灾(一)
作者:古色兰香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456

再次踏上旅程后,兰月他们又回到初始的忙碌,小乔在行进过程中引领众人认识了几位开镖局的朋友,兰月的合作计划得到他们的首肯,这样货运途中如果出现意外就有人出手相助了,另外还可以补充给养,随着日渐南行,路上难民也越来越多了,师太他们打听到的灾情基本属实,那是一条穿越几个州郡的大江今年爆发洪涝造成的,成千上万的人被冲毁农田和家园,兰月她们一路走来发现不少州府组建了施粥棚,供灾民饭食,但是他们要夜宿野外,风餐露宿的,很多人都现病容,兰月实在无法再看着不管了,她和师太商量这样施粥不是办法,关键是让他们安定下来。于是在一个较大的墨山县城里他们找到当地的县令,兰月为办事顺利,拿出当初景王爷赠送的王府令牌,一下子人们都肃然起敬的样子,兰月与静怡师太说出安置灾民的想法,这个县令表面恭敬,但是也说出自己的担心,暂时安置可以,但是接下来的活计怎么安排,还有能持续多久,如果不能延续,将来势必给这里原本的居民带来不安,影响一方安宁啊,其实兰月明白,这是事实,也是各地宁愿开仓赈济却不能安置流民的原因,兰月告诉县令,自己会想办法将来的安置和他们返乡的事,暂时的难关还是要大家齐心合力,所以请他尽量配合着留下那些病中灾民,同时兰月也警告他与本地人暂时隔开,因为灾民不禁带来的是物资紧张,也可能带来流行瘟疫,安置他们要有科学统筹的思路,并建议县令弄些石灰来消毒,并答应捐助部分银两以供启动救灾。

于是她们用身上带着的银两在城郊买下块地皮,雇佣灾民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建造简易房屋,虽然每家居住面积不大,可是终究可以喝上开水,自己动手做些饭食,县衙的衙役们腾出时间去农户家里采购些余粮分发给灾民们,这样一部分灾民得以不用再逃荒了。兰月他们明白这里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所以他们开始向下一站进发。

越接近灾区越感觉人们的绝望,同时社会治安的问题尤其突出,买卖人口已经司空见惯,哭天抢地的哭声让兰月经常紧皱眉头或满眼泪水。同时她也感觉到自己带来的钱远远不够,何况还要去丝绸产地呢,可是想到朝廷她就打怵,一咬牙,她叫过孙策,和他研究很久,从进货资金到出货回款,计算过后她决定派孙策回京筹集银两,期间可以找父亲商议,委托父亲变卖自己仅剩不多的嫁妆,全部变成银两带过来。另外小乔也派回去筹措粮食,这次想让他的镖局压出第一次镖,目的地在与最重的灾区临近的钦州城,那里是流民的最大涌入地区,据说那里的粮价飞涨,物资紧张,所以尽快稳定物价是当务之急,计算来回最快要二十几天,时间来不及了,那么能做的就是就近组织货源,小乔自告奋勇地说不出十天他会组织回第一批粮食,这让兰月很兴奋,她知道小乔同志应该是启动自己的网络了,这很好,此次攒粮也给他个借口接触更多人脉,对将来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拿出自己随身带着的银两交给小乔,让他马上启程。现在他们出发时的两辆马车也闲置下来,兰月很容易就卖掉了自己带着的多余行李物品,帐篷和睡袋几乎是热销的,这让兰月一下子知道怎样找到留下灾民的办法了。

现在剩下三人赶着一辆马车疾驰在奔赴钦州城的途中,兰月通过此次行程知道了件让她高兴不已的事,原来师太和腊梅都身怀武功,当然师太厉害得多,腊梅却保护得了自己,这样她们才能够安然无恙地来到钦州。踏入州城地界,便有股沧凉感,时值深秋,路上很多人衣衫单薄,背包携子,让人看着心酸,兰月庆幸这里的人口密度不大,就算这次受灾面积有几百公里范围,受灾人口应该是不超过十几万人,除了家境好的可以移居他乡,还有些投亲的,剩余糊口困难的人应该是五六万人左右,比现代的救灾压力小多了,路途中的相依为命让兰月觉得师太就像自己的亲人而不是什么师父或出家人,她深深敬佩老人家的博爱之心,也了解她会从小出家为尼也是因为家乡受灾无法养活才被送进庵里,所以对赈灾济民有着无法割舍的执着。而师太也被兰月的无私和勇敢感动着,她没见过如此博闻的闺中女子,所以一路走来两个人惺惺相惜,说是忘年至交也不为过。

到达钦州城里时是两天以后,她们用王府的令牌见到城主,见面的第一眼,兰月就深深敬佩他,此人四十岁上下,一脸正气,由于近段时间休息欠佳,脸色有些苍白,眼窝下陷,而且眼晕发青,显然多日没有好好睡觉了,兰月出于敬意深施一礼,让这位城主大惊,因为之前听说景王府派人来灾区,没想到是位女流,墨山县令派人知会说此人能言善辩,救灾想法新奇,而且考量周全,若得此人相助必是一方百姓之福,如今自己真的快到山穷水尽之地了,希望她们能帮自己一把,想这灾情发生以来自己竭心尽力地疏导灾民,组织急救,粮食和药品都已经告急,眼看冬天将至,寒衣暖被还不知道从何处解决呢,唉父母官哪,老百姓的哪样生活必需都要想,否则怎对得起自己头上这顶官帽啊。

兰月见礼之后,直接说明此行来意,并告之城主再坚持几天,第一批粮食就会运到,现在就张贴告示,稳定民心,还有冬天即将来临,冬日棉衣需求量大,组织灾民中能参加缝制的妇女,参加棉衣棉被的加工,这样不仅解决生活困境,还是有报酬的,赚钱养家。规划另外组织男子参加重建家园,在城郊或城外找块平地,就地采集木料,沙石马上建过冬住宅,银两由她们负责。一番规划说完,让城主一下子心里打开两扇门,多久没有这么高兴过了,看来今年的灾情有希望得到解决了。眼含热泪,城主就要跪倒行礼,却被兰月扶住制止,她平静地说道:“大人不必如此,要说感激,我倒要感激您呢,能这样全心全意地为一方百姓操劳的官员是值得敬佩的,我们遗憾是来得晚了,作为商人,我有个请求,希望和城主大人通融,就是在您的管辖区域内建立我们的商行,我们承担运输,包括官府和百姓的货运,也在这里建立商铺和作坊,雇用当地的百姓,工钱参照此地的价格绝不克扣,还有我们会按照收成抽提一部分上交官府,用来修路,治水,报答地方官府的优惠,不知道大人会不会以为我趁人之危,发国难财啊。”

城主沉思着兰月的提法,放在平时是好事,可是那时这里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没人能想到这里做生意,可是现在正值救灾的关键时期,若是此时谈这个会没有别的目的吗,听她说自己是商人,意思是和王府没关联,却拿着王府的令牌,难道就不怕给王爷找麻烦吗?但是她的提议又实在诱人啊,若是真如她所说,将来这里变成商贸重镇该多好啊。不管如何,先答应下来,如果他日她们有无理要求再回禀王爷不迟,何况自古民不与官斗,还怕她什么。想到这里,他点头说好,只是此事容日后详谈,兰月也微笑说好。

其实兰月想到在这里建立商行,一方面考虑的是此地的重建时机,还有就是确实想将这里建成商贸重镇,她了解到此地交通相对较发达,地处繁华和闭塞交叉地,往西部是山区,往北通草原,京城在它的东北方向,要找丝绸生产基地应该在它东南方,但是它的正南方却是鱼米之乡,只是交通不便,西部山区的平原还是棉花原产地,所以还是有通商价值的,如果在这里得到土地和运输的优惠权限,那么将来它的发展是必然的。兰月暗喜的是这里不像现代大都市一样到处是人,即使是京城,人口密度最集中的地方也没有她在现代的省城人口多,因此经商的聚居地不是很多,也许这里的人少还有着不少隐居的因素吧,谁知道呢,反正和城主达成了意向,那么接下来就是帮助灾民,她和师太由城主陪同在城东找到一片水源边上的空地,这里是山泉水,一条小溪流下,水面不过几米宽,兰月首先建议城主要建一座石桥,一劳永逸,于是灾民们的第一份工作来了,铺路修桥,交通解决了,然后水源解决了,生活必须品可以通过进城解决,而进城就只是一座石桥的距离,现在她明白古代护城河的概念了,还真是环城而过,水乡的特色吧,哪里都有水流过,暂时的交通只能先架一座原木桥,上面铺上木板,桥两边用石头垫起,坡度由石头找平,就这样,这座新村的第一条路走通了,石板路让站在高坡上的灾民看到希望,身后就是她们今后要建设的新家,兰月和他们一样的兴奋,她期待着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庄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