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国民党议员提出的要在国内大规模修筑铁路和公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议案,也在李天成的干扰下被国会否决了。
这似乎与李天成此前的国家发展言论不相符合,交通建设是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而李天成却将财政收入大部分都投入了国防建设之中,铁路和公路建设相对于工业和国防而言,显得有些缓慢。
建国两年间,全国开工建设的铁路仅两条,一条是上海经过南京、合肥至武汉的铁路,与原来的川汉铁路连接上,抵达成都,形成了从东部沿海到西南边陲的交通大动脉;另外一条是从山东济南至合肥,然后南下九江,再到湖南长沙,最后西至贵阳和昆明的铁路,加上已经建成的粤汉铁路,十四省内目前只有这三条主干线。
由于过分偏向于国防建设,使得国内对他有微词的人逐渐增多,不过也有很多支持者认为国家还未统一,大量的国防建设投资是必要的,支持者还是占了多数。
随后的统计显示,一九一三年的财政收入再次实现了大丰收,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百分之六十多,达到了一百八十亿龙币的规模,此前因为兴办修铁路而向英法等国的借贷款也已还清。
而今年的工作重心依旧未变,新的预算已经出炉,一九一四年的国防预算更是高达一百亿龙币,除去军饷和训练费用外,军备采购占了国防费用的一半以上,其中李天成再次要求国会每年拨款三十亿用于航母建设,另外两艘新的航母也已经在春节后开工兴建,这两艘航母同神舟号、南京号是一个级别的战舰。
李天成决定在未来的四年间,平均每年都要增加一艘航母,到一九一六年振**可新增加两艘航母,到一九一八年达到六艘航母,使海军的战斗力大幅度提升,不排除随时再新增加航母建造计划的可能性。
当然为了对外保密,国内的航母预算对外都是不公开的,只算在了国防总体预算里面,而且对外公布的国防经费数据要比实际总额要低了近一半左右。
另外由于一九一三年财政丰收,李天成增加了空军和陆军装甲部队的建设,使得陆军一九一四年上半年将会拥有两百辆铁甲一号,盖章的,中国实际上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但派出了支援队赴欧洲从事后勤支援工作,战后统计,中国在一战伤亡则是小巫见大巫了。
而日本则同美国一样,一方面借着战争大发横财,大战四年,日本的船舶出口额大增,增加了数倍之多,贸易额也大增,工业增产百分之八十,而且造船业利润率高达惊人的百分之一百九十几。
另外日本乘机出兵山东,进攻德国在山东青岛的军队,最后抢夺了德国在胶州湾的利益,最后直接导致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此前深埋在欧洲大陆的矛盾众多,法国和德国之前的领土之争早已有之,另外巴尔干半岛局势异常复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之间曾经分成两个阵营,在一九一二年和一九一三年爆发过两次巴尔干战争,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疆土之争十分激烈,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民族矛盾十分突出,所以才有塞族青年向奥匈帝国皇太子开枪事件发生。
再者德国与英法之间经历了两次争夺殖民地利益的摩洛哥危机,使得两者之间积累了深厚的仇恨,双方国民之间相互仇视对立。
所以德、英、法等国的矛盾,不仅仅是因为与奥匈帝国和俄国是盟友的关系而爆发,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军事崛起对英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尤其是德国对英国霸主地位的挑战越来越明显。
英国人眼看着德国的海外贸易日益增强,德国的船队正在四处出没,与大英帝国展开激烈竞争,大有超过英国的态势,英国外长巴福尔在一次与美国驻意大利大使怀特的对话之争讲到,德国人正在世界各地抢夺他们的贸易份额,英国却找不到一个好的理由与德国开战。
怀特回答说英国人应该更加努力工作,以保持自己的地位,而巴福尔的回答却让怀特很吃惊,巴福尔说如果德国继续赶超英国,会使得英国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恐怕采取战争的手段打压对手会比其它方法来得简单一些。
巴福尔的思想代表了这个时期英国人的看法,此时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了利益,会不惜大打出手,这是这个历史时期的游戏规则,在前期分割世界殖民地时期,各帝国主义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矛盾和争端的。
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老一套战争获取资源和利益的理论上面,认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捷径,此前英国也是通过多次战争在世界各地攫取了大量利益,包括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随后英国人尝到了甜头,从此便乐此不疲,而这一场战争的结果比以前英国人付出的代价,要大了很多倍,出现了英国人预料之外的结果。
这场战争直接导致欧洲总体的工业生产水平倒退了至少八年以上,多个国家经济崩溃,而英国此前的多次战争,都是以获得发展和巨大的利益胜利结束,相比之下,英国在战争中损失很大,使得美国和日本得了很大的便宜,迅速发展起来了。
根据统计数据估算,美国的GDP是在一八八零年超过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是在一**四年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而美国在技术上超过英国,还是得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发展的倒退,美国的长足发展,一战之后,美国才真正在科技上赶上欧洲,到二战以后才全面超过欧洲。
可见这场战争对于世界格局影响之深,它直接导致了老牌世界第一帝国英国和新兴帝国德国的衰败,和美国的强势崛起,后来经过二战之后,远远把其它国家地区甩到了身后,成为了新的全球霸主。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的中国正处于崛起阶段,同样形成了历史上德国和英国的关系,中国的贸易正在大幅度增长,很快便要超过美国,工业生产也很快就要超过去,唯一不同的是中国的总体技术水平还差得较远,这种历史的相似性使得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将非常耐人寻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印证了几年前李天成关于世界矛盾深重,必将爆发冲突的预言,国内的政治家们再一次领教到了李天成独到的眼光和判断力,虽然看来战争还远未波及到中国,但此时的人们对于李天成此前未雨绸缪,大力扩张军备的做法大感赞叹,开始接受他偏向于大力投入国防建设的策略
此时的人们才再一次深刻地领略到李天成的敏锐洞察能力,他对于时局的精确把握再次让世人对他更多了一份崇敬和敬仰,孙中山等人不得不对李天成重新竖起了大拇指,惊叹他的预言惊人地灵验,孙中山曾经也对李天成推动下的过大军费开支表示疑虑,此时才渐渐放下了心中的芥蒂,不得不佩服李天成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具备的政治智慧。
国内立即展开了关于欧洲战事对于华夏国可能影响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远在欧洲,与华夏国丝毫都没有关系,有人则认为这场战争将波及全球,中国迟早脱不了干系,会卷入其中,还需要早作准备。
有人则认为要乘此时机将列强赶出中国,夺回失去的国土和利益,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论调都如雨后春笋般迸发了出来,使得沉寂了几年的世界一下子又变得十分热闹起来。
此时的国人不再有闭关锁国的思想,不再认为世界其它地方的事情不关己事,经历了多次对外战争失败和失去领土和主权的耻辱,使得国人对于外国人之间的战争也变得十分敏感起来,大家都认为华夏国逃不出这场战争的阴影,担心卷入这场是非的人逐渐占到了大多数。
而日本人则乐意见到欧洲爆发大战,因为他们要在亚洲再要想有什么动作,英法等国也没有能力再来横加干涉,日本人的行动将变得轻松自如。
而日本对于华夏国的担忧一刻都没有停歇过,将新生华夏国扼杀于萌芽状态的思想早已萌生,只是和英国人一样,他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借口,也没有大的国际土壤和氛围使他们能够采取行动。
如今世界开始急剧动乱,日本人也开始热闹了起来,国内连连展开讨论,分析时局和未来世界的变化趋势,分析这场战争的规模和结束时间,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日本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等等,其中对华夏国关系成了日本政客提及频率最高的事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