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曾经旁敲侧击的询问过皇甫骏为什么没有把两位公主接到一向忠诚于第四王朝的滇州慕容世家那里,毕竟那里还有数万光复军队,但是皇甫骏从来没有给予正面答复。
后来李民研究了一下中夏帝国的历史,得出了如下几个原因:
一、上官王朝的中央势力已经丧失,一旦进入滇州慕容世家的势力范围,那么两位王朝公主势必被慕容世家所左右,到时候就可能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的情况,当年共和时代的臣属政治可能给忠心耿耿的老将军留下了太过恶劣的印象。
二、滇州慕容世家虽然以上官王朝的海内遗忠自居,但是士阀政治一向诡异多变。万一伪帝司马长天侦知了两位公主避难于滇州,对慕容世家施加多方压力,甚至以进兵灭族为威胁,到时候慕容世家真的能够舍弃全族的性命而保护两位年幼的公主吗?
三、可能是皇甫骏的个人原因。经历过百合政变的血雨拼杀,老将军的铁血衷肠变得诡怪多疑。自己能够被接纳为御前侍卫,在本质上是因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各方势力。既然皇甫骏以保护两位公主为终身任务,那么就绝对不会让托付大任假手于人。
然而皇甫骏有他的想法,却不能改变李民自己的意志。在没有兵力进行防守的情况下,李民根据自己对于地形的勘测,悄悄规划了一条从采菱渊南部山谷地带脱逃的路线,以备不时之需。
采菱渊虽然在地形上几乎与世隔绝,但是为了维护流亡小朝廷的生活所需,每隔两个月就要出山到附近的武陵县城采办生活物资。在李民没有到来之前,这项工作一直是由丁悦负责,但是这次皇甫骏让李民出山见识一下中夏帝国的风土人情。同时灵绣郡主也要一同前去。
5月15日,李民携带着56式军刺推着一辆鸡公车跟随灵绣走出采菱渊。
难得走出闭塞孤寂的采菱渊,可以去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县城逛逛看看,小郡主的心情像阳光一般的开朗和明媚,身上也换了一件紫罗兰色的靓丽纱裙,梳着俏皮可爱的飞云髻,佩戴一柄短剑,踩着白皮短靴,清纯可人,朝气勃发。
穿越以后,李民就和灵绣郡主关系不错。两位上官王朝的公主虽然同居一室形影相随,但是性格秉性却是迥然不同。
琼英公主是上官王朝最小的嫡系血脉,身份特殊血统高贵,从小就接受了雍容高雅的皇室教育,一派大国公主的非凡气度。然而百合政变当中突遭变故,身负国仇家恨,饱受颠肺流离,采菱渊当中更是与世隔绝勤练武艺。所以李民所见琼英公主绝世风姿,却又沉默寡言,好似金庸笔下的古墓派小龙女。
至于灵绣郡主颇为不同,小郡主比琼英公主小一岁,是中夏帝国东北部满真汗国君主的女儿。五岁的时候作为藩属的政治人质送到帝国皇宫,成为琼英公主的伴读和闺蜜。百合政变当中,灵绣没有任何亲人在政变当中遇难,只是陪同好姐妹一起流亡到采菱渊。或许是胡族血统天生乐观开朗的性格秉性,即使听闻自己的祖国因为支持上官王朝而受到伪帝和仇敌东丹汗国的欺凌,采菱渊的小郡主也从不顾怜自艾长吁短叹,倒让同样生性豁达的李民颇有好感。
采菱渊距离武陵县城大约八公里,中间还有几段陡峭难行的山路。李民和灵绣花了三个小时来到了县城边上,一路之上互相有说有笑反而没有感觉多少劳累。
武陵县城的城市结构有点出乎李民的预料,虽然是人口稀少地处偏远的山区小县,但是整个县城周围仍然被一圈足可称为高大坚固的条石城墙所包围,几乎堪比抗战时期日军据守的龙陵县城规模,可以抵御美国飞机航空炸弹的轰炸。
看到如此坚固的城防工事,李民还以为武陵县城是帝国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当李民把这一问题抛给灵绣的时候,反而迎来了小丫头一阵爽朗的欢笑声。
原来中夏帝国早在文明初期就有着严格的筑城要求,早在第一王朝时期整个帝国疆土内已经是到处坚城林立。武陵县虽然设置比较晚,但是直到纪元800年也开始在地方官府的督办下修建城池。
中夏帝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是用青砖修筑城墙,但是武陵县地处山区,当地没有那么多的粘土材料可以自行烧砖,如果从外地运输青砖进入更是困难巨大。于是主持修建城墙的地方官吏下定决心,使用武陵山区普遍出产的条石作为建筑城墙的材料。
条石虽然比青砖坚固得多,甚至可以轻松抵御这个世界所有重武器的高强度攻击。但是对于坚硬石块的开采和打磨,所消耗的工本与人力,几乎是开窑烧砖的几十倍。这对于并不处在地理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的武陵县而言显然是无比巨大的得不偿失。
但是朝廷官吏和地方士绅开会商议之后,还是决定用本地山区的条石建筑县城城墙,为此还制定了一部百年筑城计划,力图在不耗费民力的情况下为武陵县城修筑一道永不垮塌的城墙。80多年之后,武陵县城墙建筑工程完工。千年之后,整座城墙依然完好如初般的挺立在李民面前。
灵绣同时还告诉李民,在如今的中夏帝国,城墙的防御作用已经越来越渺小了。两百年之前的大化革新,整个帝国的商业空前繁荣,城墙之内的城市规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使用需要。大量新建的商埠区和居民区被修建在了城墙外面,并且成为了更为重要的新城。
帝国内地长久的和平时期,城墙的防御功能不仅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为了沟通新城与旧城的巨大阻碍。因此在商团士绅阶级和开明官吏的倡议下,那些大型商业城市纷纷自行拆除城墙,使新旧城区融合一片。
目前为止除了帝国边境受到外敌威胁的城市和内地闭塞的中小城市,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基本拆除了自己的城墙,保留城墙反而是一种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城市象征。与此相配套,大部分军营也从城市里撤出,城市的治安工作基本交由政府警察负责。
百合政变以后,为了加强军队对于地方的监控和保卫。伪帝司马长天下达命令,各地驻军单位在军事要地修筑坚固的营房城堡,大部分军队,特别是中央禁军都驻扎在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城堡式军营当中。
进入武陵县城,李民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现代中国的西南山区小镇,房屋建筑低矮狭窄古朴平实,几乎都以黑色红色为主基调,一点也没有江南园林的秀气,北方大宅的阔气,一砖一瓦好像都有不可或缺的功用。同理周围山民的衣着也是如此,相比之下灵绣郡主的少女春装算是鹤立鸡群了。
县城中央就是衙门,不过规模不大,还有一些破旧,一干县官都在此办公,几名穿着黑色军服的警察懒洋洋的站在飞角屋檐底下,漠然的看着周围行人。
县衙左首的街道上立着一块公告牌,一般县衙或者上级的重要政令都会在公告牌上公布,也包括警政部门颁发的通缉令。现在公告牌前聚集着几个身着蓝色布衣头缠白色头巾后面挂着背篓的山民,一个教书匠一般的干瘦中年人正在好心好意的为他们解释官府的最新政令。
李民凑过去侧耳一打听,原来是伪帝的中央政府下达政令,要求各地预征五年之后的粮税,自然这些听讲的山民就是被征税的对象。然而面对当今朝廷不合法的苛捐杂税,这些山民沧桑的脸上并没有多少愤怒或者不满,有的只是颓丧和叹气,心里盘算着如何应付这新一轮的盘剥。
“现在老百姓的税收负担重吗?”李民小声的询问身边的灵绣郡主。
小郡主难得叹了一口气,明亮清澈的眼眸闪烁一丝愤慨,细长的黑色睫毛自然翘起,仿佛能够同样表达主人的意境:“大化革新以后,上官皇室秘密流传一条祖训。国家不到生死存亡一刻,后代子孙不得任意加重臣民税赋。伪帝司马长天上台以后,大量编练中央禁军巩固自己的统治。然而军队开支就是一个无底洞,朝廷原来收支平衡的赋税财政立即入不敷出。于是伪帝背弃祖训任意加征对于臣民的赋税。但尽管如此,为了平抑知道这条祖训的高官贵族反对和阻扰,伪帝所有加征的赋税统一使用预征这个名号。意思就是国家财政现在遇到困难,所以要向帝国臣民提前征收赋税。等到帝国财政渡过危机,来年的税赋就可以免掉。”
李民看着同样表情麻木的中夏帝国百姓,略有一些沉重的口气说道:“了然,高压之下的麻木和愚蠢,人民以为花钱可以购买一个未来,却不曾想到这个未来将比今天还要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