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书房密议
作者:圆明园主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498

崇祯六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正一品南京右都督张府的书房。

此时,一个锦衣卫副千户单膝跪地,对着书桌后身着便服的一个充满儒雅气息的中年行了一个军中之礼:“卑职杨彪,参见都督大人。”

南京儿。很特别的一点,就是这字明显是横向排版的,和如今通行的竖向排版大为不同。首先映入他眼睑的,是这么一段大字,几乎占了两分之一的版面:

“玉溪烟草总掌柜黄涛携全体伙计向广大人民真诚问候!”

这底下还有好几行小一些的字句:

“蚂蚁搬场,您乔迁的好帮手!”

“王伦商行,信誉保证!”这正是那个首创用电报发送诗句,成就“千金一诗”盛名的王伦为他的商行打的广告。

展开叠在一起的这张纸,另半面却是一个白话文的故事,介绍的是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于近日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药——青霉素的故事。

这段文字最后动情地写道:通过半年多的紧张实验,研究员们终于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上个月,他们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给8只试验用的小白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一种病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白鼠还健康活着。这真是一个奇迹,从此我们中华民族又有了对抗病魔的一种全新利器!

张可大看得差不多时,杨彪又从那一叠纸张中抽出一份:“这黄氏逆贼颇会邀买人心之举。都督大人请看,这张报纸上就无偿公布了抵抗疙瘩瘟等时下流行瘟疫的药方子。”

张可大接过这份报纸,略过了那些广告,直接看向了那写着六字大标题“怎么抗击瘟疫”的文章。

这篇文章介绍了瘟疫的一些表现,其中的描述是那么真实而又令人毛骨悚然:如今流行的疫病有一种叫作疙瘩病。不论贵贱长幼,得了这种病很快就会死亡。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很多人死了连病名都还不知道。兵科有曹氏一人正与客人对谈,举茶打恭行礼,人站不起就死去了。兵部还有朱氏者,拜访客人急急赶回来,刚进室内就死去。另有吴姓一人,刚想登船去上任,一个仆人就死了,另一仆人去买棺材,很久还未回来,赶去一看,这个仆人已经死在棺材店。有同在一个旅馆住宿的朋友鲍某劝吴某搬迁到另一个旅馆,鲍某先背负行李到新居,吴某稍微落后一会赶来,他看见鲍某已死在新居里。吴某赶忙又搬出去,等到第二天清晨,他也死去。又有两个同伴骑著马赶路,后面的人先说话,前面的人答了话,后面的人再次说话时,前面的人已经死在马鞍上,手里的马鞭还在高高扬起……

最后,这报纸上先是说明各医院有“仙药”可以对付此类疾病。另外,针对各种瘟疫症状还公布了对症的良方。比如这篇文章把一种瘟疫称为“腺鼠疫”,其症状是寒战高热、喉咙或者腋下等处(淋巴)肿大,面红耳赤,烦渴欲饮,甚或神识模糊,苔黄,脉弦数。对此开出了一个方药:黄芩10克、黄连10克、板蓝根30克、连翘18克、元参15克、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薄荷10克、赤芍15克、大贝母10克、夏枯草15克、生地30克、马勃10克,生甘草6克。

张可大长长叹了一口气,这个人确实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可他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啊。

“彪子,你看,我们能不能派出精干人手,乘其反迹未彰之时,就暗中干掉此人?”

“都督大人,已经晚了,如今怕是下不了手了。此人现下深居简出不说,身边护卫之人又颇多。他发迹的黄家寨村上上下下都是那些平日熟识的人员,外人断难靠近。卑职在这两个月间,就亲眼看到三个后金鞑虏的探子,先被游街示众,后被送上去台湾做苦役的船只。据说这些人都是不怀好意,在黄家寨村等重要地区出没时被发现并抓捕到的。同时,此人的手下据说会一种‘疲劳审讯法’,每每能获得真实口供。”

“我多方努力,也没能靠近黄家寨村,只能靠平日里多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就是这么小心谨慎,那借宿的客栈老板也对我心生疑惑。我正是近日感到有人在暗中监视我的举动,为了防止被识破而误了大事,我只好脱身返回,前来禀告大人。”

“你觉得此人会造反吗?”

“回禀都督大人,卑职认为,此人日后必反。今年年头元宵节之时,他受降鞑虏一事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如今恐怕只有当今圣上还被左右蒙蔽着这个消息。既然连鞑虏也不怕,要指望他对朝廷不生反意,恐怕十分艰难。”

“其人富可敌国,不光会笼络平民百姓,还利用‘八股’等若干手段,使得多少富豪和勋贵官绅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种种事端,朝廷上竟丝毫不显,可见一斑。”

“还有,卑职虽然未能探查得知其具体的兵力和兵容。但曾经旁观过崇明岛上的‘民兵秋季大演练’。大约每百户人家,就可出二三十人为民兵。都督,这些不是正式行伍之人,恐怕战力都可胜过我大明边军之外的大兵。据卑职的估计,崇明的人口就不下五万户。山东成山卫,原东江一镇,还有其人已经设府开治的台湾岛,加上诸多岛屿,此四大地区都是他的地盘,每处地域的人口恐怕都不下于崇明。”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