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五祖】【南五祖】【北七子】【安期生】
作者:家博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158

【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 汉扶波将军援之后,本扶风人,翠叟,至孝,通希贤。仪观修伟,沉静有度量,以孝义称。母孕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太宗天会元年伯玉后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乃王重阳祖师所授之也。世为宁海人,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一日生,生而骨相不凡,六岁偶坠井,其家人急救之,则安坐乃上出之,无所伤。世宗大定七年闻王重阳祖师在马丹阳家。径往乞备门弟子。得到重阳祖师四句真言诗一首而契身于道(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后谭祖东游抵阳武县北,夜见北斗交换,星如车轮。及呼道众观之,其星尚如鸡卵,动摇不定。久之复故,师念圣号甚勤。卫州淇门镇石孔里问师持念之故。师云:“众亦宜念,今岁当有大水之灾。众莫之省,是年河决……”后九年于黄县卢山延真观悟道成真(卫州变化,坐十载以成真)。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皇帝封号:长真云水蕴德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

【刘长生】

名处玄,字通妙,长生其号也。金熙宗皇统七年七月十二日生于东莱之武官庄。其先九世,孝友相继。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朝廷旌其门闾特免本郡诸役……母王氏夜梦白衣翁平出西南指之,有玉树而四枝各有一金叶。令取其一曰:“他日异人,意将取之。”叶自坠于手,视之则金蝉飞起而复投于口中,翁失所在。十月三日师乃生,是夜紫气二道,从太基山横贯其家,师自幼而孤,事母以孝闻。金世宗九年春于邻居壁间人所不及处得二颂,其墨尚濡。末句云:“武官养性真仙人,须作长生不死人。”是年九月,王重阳祖师与其徒马丹阳、长真自东而来,师与母但往参谒祖师,一见之问:“汝解壁间语否?”师不言,四人相视而笑,正所谓“目击道存之妙也”。又言王重阳祖师爱其殷勤,美其专精,顾其神采之不群。乃叹之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故赐之诗曰:“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例先曹。明榔相唤知予意,濯出洪波万丈高。”是年刘二十三岁(壁间墨迹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异)。后刘师居洛阳市中土地庙,不语三年。俄迁城东云溪洞,徒众日集,忽指地云:“中有井三。”凿之二丈余得,下贯源泉。人问何以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师指庵右冯氏园曰:“此吾身后之缘。四十年后园之松柏死,炁水西流其地,当不售而得之。”乃磨一碑埋于中。后果应验(三井有多生之记,一时著显化之功)。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皇帝封号:长生辅化明德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丘处机】

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县滨都人,世为显姓。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戊辰正月十九日。自友好学不娶。金熙宗大定六年,师甫十九居昆嵛山间,闻重阳师于宁海全真庵即往师焉。后来,邱祖曾在蟠西河积功磨性经历了六年,龙门洞内又坐了七年的真功(蟠西六年,龙门七载),圆满得道,被皇帝赐予敕书虎符,管领天下道教(道功备而名闻时主,丹符锡而掌握神仙)。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皇帝封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是为龙门派祖师。

【王处一】

宁海东牟人,玉阳其号也。金熙宗皇统二年壬戌三月十八日,母周氏夜梦红霞绕身惊寤。是日乃生。甫七岁,尝气绝仆地,移时方苏。母惊问:“汝何为而若是?”曰:“但知熟寐,不知其他。”师因悟生死之理。少年时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人坐于盘石之上,呼之使来,预言,他日必扬名帝阙,为道教宗主。弱冠或告以婚事,笑而不应。世宗大定八年在文登牛仙山居,人告以王重阳祖师到,即谒全真庵请为门弟子。次年迁居查山云光洞,王重阳掷伞二百里传书,依伞上“全阳子”三字而封之(石上谈玄,空中飞盖)。后遨游齐鲁,大著神异,度人驱鬼,起死回生。金主诏赴,九问九答,大副宸衷,隆礼有加。亦曾多次奉旨建醮、祈雨。遇妒嫉,赐以鸠饮之,乃归。入池不死,发尽脱落,不能受冠。归后丁巳年四月二十二日飞升。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赐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后于武宗时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俗称仑山王祖,留传仑山派。

【郝大通】

字太古,山东宁海人,广宁其号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初名璘,号恬然。世为宦族。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尘修真之志,好读易,晓卜筮。梦神人示以周易秘义。由是洞晓阴阳律历卜巫术。厌纷华而乐淡薄,隐德于卜筮之中。后“遂行至岐山,遇神人复授以易之大义。十中均有记载。还有传说仙药分别是蓬莱长寿菊,瀛洲太阳花,方壶忘忧草,圆峤桃花石与岱舆长生枣。现在天台山出产桃花石(又称树模石),山上有大片长寿菊,太阳花和忘忧草,似乎为这一传说提供了佐证。

河上公之前的黄老学家以理论研究和修身养性为主,而安期先生在全面接受了黄老哲学的基础上,与东海地区的狐仙和神仙文化相结合,采仙药,炼仙丹,创出一条

得道成仙的新路,成为方仙道的创始人。黄老学者本重养生,而齐地学术最为活跃,燕、齐一带又是神仙传说盛行之地,所以不难理解安期生应运而生,成为集黄老哲

学与燕齐神仙学说之大成,开创方仙道的宗师和秦皇汉武顶礼膜拜的仙人。

安期生授徒很多,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乐毅传》中记载:“乐巨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曹相国即汉初平阳侯曹参。此外,安期生的弟子还有临淄人李少君、马明生,王老等。《列仙传》记载“有王老,与鲁女生、封君达为友,访道名山,于东岳遇一神仙乘白鹿,与侍女约十人,自山中而下,自称安期生,教以胎息存真一之诀,言讫升天而去”。南宋谢守灏编《混元圣纪》言安期生后以道授马明生,马明生又传于阴长生。《神仙传》:马明生,临淄人也,本姓和,字君贤。少为贼所伤,在路遇神人,与药救之,再生。乃师安期先生。因游天下,勤苦备经,遂授与《太清金液丹经》。入山修炼,药成,未乐升天,乃服半剂为地仙。展转九州五百余年,乃白日升天。

安期生羽化登仙之后,驾鹤而仙游,云来雾去,随心所欲。现在天台山上有仙鹤台,台上的花岗岩石上有仙鹤留下的巨大脚印。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临淄方士李少君在汉初深得文帝与武帝之欢心,在二帝面前极力推崇河上公与安期先生。当时河上公到西安一带隐居,引出了汉文帝晋见河上公的故事。而汉武帝对东海与安期先生更为尊崇。李少君曾对汉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齐方士栾大(汉武帝迷恋求仙方术,连女儿都下嫁给方士栾大)自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于是汉武帝先后七次到琅琊台天台山一带寻找安期生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安期生开创方仙道的精髓在于凡人可以通过修炼,服仙药,食仙丹而长生不老,为凡俗夫子脱离苦海羽化登仙提供了一条途径。《史记.乐毅传》记载,有人向安期生求长生之道,安期生谓度世之诀日:仙道不远,近到诸身,无思无为,不吐不纳,其一充于内而长生飞升矣。勿使汝思虑重重,劳尔之生也。

安期生身上所体现的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被后人推崇备至。“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对安期生的神仙生活非常向往,他在任城(今济宁)居住

期间多次游历天台山安期生故地并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写到: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此诗为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同杜甫在游历东海之后遇到友人孟大融而作。诗中介绍了他游历崂山和天台山(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的经历以及他“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出世思想。诗中“仙人”即河上公和安期生,“天坛”就是指的天台山上的天台或仙人台。

李白的另一首诗则是这样写的:

五古.古风其七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诗人对仙人安期生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的好友,诗人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也记载了李白游历天台山的情景:“我闻当今有李白……,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一作“波动巨鳌没”),斯言亦好在”。

唐末五代天台山道士王松年的《仙苑编珠》共记神仙在三百人之上,同时还留有《天台山怀古六首》:

其一河上真人丈人公

天台顽石念真经,琅琊古柏颂黄庭。

仙人坐痕依稀辩,犹忆丈人河上公。

其二北极真人安期生

仙台仙山见神踪,仙炉仙居映碧空。

又闻海上传鹤戾,却是蓬莱千岁翁。

其三太平真人于吉

曲阳涧内紫气生,天台山中云雾涌。

蓬莱仙境此最佳,于翁不该过江东。

其四天台望月

海上圆月悬半空,万里山川一照明。

遥问吴生近若何,南山伐桂正修行。

其五天台日出

朱盆银浪跃海东,紫霞万片满天红。

忽闻谷中仙乐起,却是女巫祀神灵。

其六太阳神石

女娲炼石补苍穹,天台高处落飞英。

沧海桑田几变幻,摇摇欲坠总不倾。

阅尽琅琊无限事,尽在寂廖不言中。

幸得神仙常相伴,乱云飞渡自从容。

明洪武年间,韩国大儒,高丽状元郑梦周在游历天台山时,访问过山下新罗村和新罗寺(寺中仍有初唐石刻造像),在新罗寺附近出资建立新罗书院。郑梦周对神仙安

期生也充满了向往,并留下诗作三首:

《日照县》

海上孤城草树荒,最先迎日上扶桑。

我来东望仍搔首,波浪遥望接故乡。

《日照天台山》

天台飘渺渤海间,不纳凡人只见仙。

幸得神女施法力,从此琅琊多一山。

《天台山安期祠》

饥餐紫霞渴饮露,无思无为神自渡。

朝采仙药暮炼丹,不吐不纳登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