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零点看书~ ~..
(转载)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 首发--无弹出广告在她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浸染着一个帝国的沧桑日暮。那么,清朝何以统治中国长达296年?它又为何丧权辱国、走向衰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给后世怎样的记忆?
清王朝曾经以一个强盛帝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有着广阔的国土,有着繁荣的城市,有着繁忙的交通,有着壮观的人口,当西方传教士走进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他们的赞叹曾经难以掩饰。那么,在那广阔的疆域之上,曾经有过怎样一幕繁华的胜景呢?
296年的清朝不仅缔造了一个文明传承的王朝,而且修建了远远多于前代的皇家园林,其规模之大,景致之优美,为当时世界任何王朝所不能企及。与此同时,气势恢弘的紫禁城却也曾险些毁于一旦。那么,它是怎样得以幸存的?清王朝又为什么修建如此之多的皇家园林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回望那个远去王朝的背影,纵览清朝296年的风云变幻。
清朝历史一共有12个皇帝,就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算起,到清宣统为止,一共12个皇帝,296年,如果从清顺治入关算起到宣统一共是10个皇帝。那有人问:为什么12个皇帝出现了十三朝?还有人在网上问,有人说清朝十三个皇帝?我把这个简单说一下,清朝是十二个皇帝,每个皇帝一个年号,但是清太宗皇太极两个年号:先叫天聪,后来改元叫崇德,这样十二个皇帝就变成了十三朝,所以《清宫十三朝演义》是说的十三朝,皇帝是十二个。这十二个皇帝不好记,我想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把这十二个皇帝给记一下。这十二个皇帝恰好三个一组,就是天命、天聪、顺治这是第一组;康熙、雍正、乾隆第二组;嘉庆、道光、咸丰第三组;同治、光绪、宣统第四组,这也不好记。搞清史的人,有人编了个顺口溜,这么说:“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这十二个皇帝,四段恰好是清朝历史发展的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天天顺”,是清朝崛兴时期。主要标志是建立后金政权,定都北京,初步统一中原。第二,“康雍乾”是清朝历史的鼎盛时期。主要标志是奠定中华版图,多民族统一,出现“康乾盛世”。第三,“嘉道咸”是清朝转衰时期,主要标志就是白莲烽火,太平天国,还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表明嘉庆、道光、咸丰是清朝开始转为衰落的时候。第四,“同光宣”是清朝危亡时期。主要标志有北方的捻军和辛亥兴起,外部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最后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所以清朝历史这296年,大体上可以分作这么四个段落,“天天顺”是清朝崛兴时期,“康雍乾”是清朝鼎盛时期,“嘉道咸”是清朝转衰时期,“同光宣”是清朝危亡时期。
下面我要讲第一个题目,清朝历史的十大贡献。清朝这段历史,国内和国外的学者是很有分歧的,你比如说清朝兴起这个时期,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清军入关四十天,中国历史倒退三百年,这是一种看法;还有一种看法是清军入关、中原统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两个观点完全相反,可以说“康乾盛世”,有一种意见认为康乾不是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另一种意见说“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两种观点针锋相对。清朝历史怎么定位?我想要从纵向来看,还要从横向来看。纵向来看,就是我们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始皇帝,到宣统三年,在这2000多年皇朝时代,纵向比较,清朝历史比前代做了些什么贡献。第二,横向比较。在当时的世界上,清朝的历史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我想,清朝的历史对中国历史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主要有十大贡献。这里我特别要强调,这十大贡献不是康熙雍正乾隆个人的贡献,而是我们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贡献。譬如说到雅克萨打败俄国的侵略,不是康熙一个人的作用,是各族军民共同努力才把俄国的侵略军打败,才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就是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所以我特别要强调一点,就是清朝历史的十大贡献,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清朝历史的十大贡献,第一,屹立世界东方。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随之中原统一。清王朝296年,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从秦始皇称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2132年,有人统计是492个皇帝。那清朝这段历史占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上满二百年的大一统的王朝只有四个,西汉,东汉呢,我算了,东汉159年不够。西汉、唐、明、清,宋呢,南宋和北宋始终是半壁山河,没有统一,元朝统一了不到一百年。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上够二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只有汉、唐、明、清,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汉族人,唯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满族人。清帝国在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历史上,应当说占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时的世界上,顺治入关的时候,英格兰还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法兰西也没有发生大革命,德国没有统一,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成立,俄国没有进行农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没有明治维新。我认为清朝这个时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时候清朝的八旗军队是世界上当时最大强大的一支骑兵,清初的大清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不是顺治个人的事情,不是多尔衮个人的事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事情,这个时候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二,奠定中华版图,康乾盛世时候的中华版图,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现在南沙群岛还往南一点。北跨外兴安岭,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起大海,西到葱岭,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这个时候清朝版图的面积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的版图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大约多三分之一。汉朝版图很大,唐朝版图也大,明朝版图比较大,但是清朝的版图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就是清朝对它做管辖的版图进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统治,是“康乾盛世”时候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历史贡献。
第三,多民族的统一。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把多民族统一起来,在一个政权的管辖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东北,明朝虽然设立了奴尔干都司,但是明朝对东北地区没有进行有效地管辖。清朝不同,东北是清朝的肇兴之地,从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整个黑龙江流域,各个民族统一在清朝的政权之下,一直到库页岛。
清朝的多民族统一,在东北地区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这个地区的统一。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问题也解决了。西部我说,西南部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时候,定了一个《钦定西藏章程》,非常重要,在《钦定西藏章程》里面规定,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驻军,册封****和班禅,活佛转世的时候,规定了金奔巴瓶的制度,还有其他。这个《钦定西藏章程》一直延续到现在,乾隆时候定下的,《钦定西藏章程》一直影响到后来,西藏在清朝完全归中央管辖,西南的少数民族,云、贵、川等等的少数民族,通过“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这些民族地区、对这些民族的管理和统一,我接到一封读者的来信,说“改土归流”明朝就有了,康熙也有了,我说了,我在雍正时候说了,我说雍正的时候基本上完全地推行了“改土归流”制度,历史上有一个渊源过程,真正大规模地把它推行下来,坚持下去,是在雍正时期。东南高山族,随着台湾统一,高山族也归到清朝的管辖之下,我们看看清朝的民族,从东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东南,可以说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
第 587 章 起来,重新把它抄录了,汇集成《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库全书,对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传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几百年战乱灾害很多的书都失传了,一家一户保存的书是很不容易的。但这个书乾隆正式抄了七部,北京一部,承德一部,沈阳一部,杭州一部,镇江一部,等等,一共七部,士子们,可以到那儿去看书,去查阅去抄录,就等于建了七个国家图书馆。这些书后来影印了,现在全世界各个大的图书馆都可以找到《四库全书》的影印本,今天我查很多书,根本找不到,但是你查《四库全书》很方便,我们图书馆就有,就可以查到了。所以《四库全书》对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人也说了,在编修《四库全书》时候毁、禁、焚的一些书,这个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负面作用,我们也应当批判,但是也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还有《古今图书集成》、《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蒙古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在清朝翻刻的。清朝有一部书,叫《无圈点老档》,满文写的,有人把它叫做《旧满洲档》都可以,乾隆时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会儿还修了《钦定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特别这个时候编汇了一些地图,像《康熙全览图》、《乾隆内府地图》、《乾隆京城全图》,《乾隆京城全图》每一个房间都画上,每一个王府、院落,每一个房间,倒座每间房都画上了,是当时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绘画最完整的一个京城全图,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编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贡献,一直得益于我们的当代以及我们的后代。
第 587 章 ,反复地交涉。这一年正好是乾隆83岁的生日, 第 587 章 。八月十三是乾隆皇帝生日,在“澹泊敬诚”殿接见了马戛尔尼,这马戛尔尼是单腿跪还是双腿跪?这记载就不一样了。有人说是单腿,有人说是双腿,当时有一个军机章京叫管世铭,他写了一首诗来说这事,这诗呢四句我读一下,“献琛海外有遐帮,生梗朝仪野鹿腔。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这管世铭是军机章京,他具体负责接待,他说“齐跪地”就是两腿跪地,但是很多书记载还是一个腿跪,单腿跪,这个我们不管它了。这个管世铭这个诗最后这两句值得注意,马戛尔尼肯定是说英语,他的诗说“野鹿腔”,像鹿叫一样,这就带有明显的轻蔑的意思。马戛尔尼不是跪了吗,单腿也好,双腿也好,总之是跪了,跪了就是一个外交礼节嘛。他说什么,跪表示“万众降”,就是万国都降服乾隆皇帝,完全用了一种天朝的姿态。马戛尔尼回到北京还住在圆明园,他带着表文,一份是英文的,一份是法文的,现在还在中国 第 587 章 问题,是单腿跪还是双腿跪,还是其它礼仪,英国的使臣阿美施德,副使小斯当东,就是乾隆时马戛尔尼那个副使,他的儿子,小斯当东,他就最后做了让步,按照英国的最高礼节三免冠,九拜仪、九俯首,清朝不同意,但是这个官员呢,也是在两面调和。有的官就告诉皇上了,他们答应下跪了,他们想到时候就愣着按英使跪下,不就跪下了吗。嘉庆正式接见的时候,英国使臣就问这礼节,清朝官员就含糊,说礼节说清楚再进,不然不能进,没进到嘉庆那个地方。嘉庆是在正大光明殿,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里见的,在殿外面来回地就这么磋商,英国使臣没说清楚就不进,最后就没进。嘉庆龙颜大怒,说英国是罪尔小国,要来进贡,勉从其请,勉强我答应你的请求,现在你居然不遵守清朝礼节,立即遣回。所以英国的 第 587 章 俭,而忽视了图强维新,这种皇朝的头等大事,把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窗户 第 587 章 合起来,去打仗。打完仗就回家,该种地种地,该打猎打猎,出征的时候军马是自己的,武器是自己的,干粮是自己的,掳掠了胜利品,分成八堆,或者八份,大伙分。每要出征的时候,朝鲜人记载,家里头老婆孩子是欢欣雀跃,希望到前线去。八旗组织在清初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整个分散的女真人、满族人,通过八旗这个纽带连接成了一个战斗的整体。开始八旗就是女真人,后来吸收了一部分蒙古人、汉人、朝鲜人、锡伯人等等。所以,八旗组织的战斗力在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时候,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沈阳一直打到济南,掳掠了东西回去的时候,到了长城要过关口的时候,八旗军队把这树劈了,劈成白茬儿,写上字,“诸官免送”,就是明朝的官员你不要送了,骑了大马,穿了新的衣服,耀武扬威地就出了长城,明朝军队吓得尾随追击都不敢,那八旗军队当时是相当威武。
但是,清朝定都北京,八旗很多人从龙入关,到了北京,怎么办,怎么安置这些人?我给概括了一下:十定。 第 587 章 天下的举人在北京考试,所以叫做“会试”。会试考试地点在北京的贡院,就是今北京火车站北面贡院胡同的地方,贡院现在没有了,但是贡院胡同这个地名还存在。考场房舍大约有九千间,一排一排的,房子很小,宽大约4尺多一点,进深大约3尺多一点,高5尺多一点,这么一个人一个小屋。墙的两面有砖托,两层,隔成板,下面这个板就做板凳,上面那个板就做书桌。墙上有一个龛,里边装上蜡烛,装上吃的,喝的,一场考三天,三场考九天,就在这个小屋子里头,进去之后封门加锁。
经过考试,考中了的,叫做“会试”,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员”,取得会试的资格才能进行第三级考试,就是殿试。
三、殿试,殿试也是在北京考,通常在皇宫太和殿前考试,所以叫“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朝廷的考试,所以也叫“廷试”。殿试考试是一天,开始在******前考试,后来在太和殿前考试,有时候也在保和殿前考试,地点经常变化。大部分时间是在太和殿前考试,太和殿前,康熙的时候,露天,每人一个小桌,没有凳子,站着书写,时间是在阴历的三月或者四月。乾隆的时候,就统一定在四月二十一举行殿试。殿试考的,结果取中了,就叫“进士”,进士分三等,叫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就是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由皇帝亲自定,考官把参加殿试的考卷大约选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后点前三名,点出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连中三元是很难的。就是乡试的时候,我得了解元,会试的时候,我得了会元,殿试的时候又得了状元,就是连中三元,三个考试都考第一。整个清朝入关后268年,得三元者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他是得了解元和会元,乾隆说,这个人连中两元了,就让他连中三元吧,他就连中了三原,这是很侥幸的。
清朝的科举考试,一共进行了112科,大体上三年一次,有时候也加科,就是加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人数很多,你像光绪九年,参加会试考试是16000人,取中者,考中的308人,比我们今天高考难多了。清朝112科进士,总共多少人呢?总共是26846人,平均大体上一年100人。道光以后,中国人口四万万,每年平均取一百个进士,可见考试之难。乾隆的时候有一个特别规定,就是台湾到北京来参加会试的,它有一个规定就是每十人取一人,是比较优惠的一个条件。
清朝的进士的考试最低的一次是81个人,最多的一次是399个人,就是每年数字不完全一样,平均算起来大体上每一届就是每一科,大体每一科300人上下,所以考进士是很难的。进士里面得了状元就更难了,状元里面有很多的故事,我举几个例子跟大家说一说。
第一个,状元叫孙承恩,这是顺治的时候得的状元。殿试的时候取十名考卷送到皇帝面前,请他点前三名。这里面有一个人叫孙承恩,推荐他做第一。顺治要点他做状元的时候,突然想起个事情来,前一个时期流放了一个人,发配,那个人叫孙旸,这个人和孙承恩是不是一家人,如果是一家子这事就值得考虑了。顺治拿不定主意,他就让大学士王熙快去访查,大学士王熙接到顺治的指令之后,很快地骑着马就到了孙承恩的寓所,把刚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孙承恩,王熙说:“今升天沉渊决此一言”,就在你这一句话。孙承恩想了想说:孙旸和我是一家人。王熙觉得很遗憾,这件事情只有顺治皇帝、他和本人知道,别人都不知道。你这句话决定你一生的命运,说你再慎重考虑。孙承恩说:就这样吧,我要忠诚,要如实地报告,我和孙旸是一家的。王熙非常惋惜,认为状元这下肯定在那不行了,打着马就赶紧回到皇宫。这个时候,顺治正秉烛在那等待王熙的回答,王熙回去以后给顺治如实奏报,顺治说这个人很忠诚,很正直,就是他了,做状元。
康熙的时候,状元还有一个事情,就是李蟠,蟠桃那“蟠”。殿试的考试在太和殿,前面考试,站着,阴历的三月还是很冷的,在那儿做文章,有的人就吓得直哆嗦,旁边还有兵看着呢。规定的时间,李蟠没有答完卷子,就催他交卷。他就跟旁边那护军一边哭着,一边央求:他说一生事业就在这一会了,请你宽限。这个护军就没有继续催他,就让他把卷答完了,交卷的时候已经四更天了。这个事情就报告给康熙了,康熙一看,他答的卷子答得不错,很好,而且觉得这个人是用心良苦,非常执著,点了他做了状元。
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乾隆的时候,有一个状元叫王杰,我在讲嘉庆和道光的时候提到这个事情,考官们奏到乾隆的时候,奏报拟定状元 第 587 章 体到文庙去哭庙,殴打帘官,巡逻的,门帘的“帘”,殴打帘官。甚至有人还写了《万金记传奇》,主考管不是姓方吗?方字去了那一点不就是“万”吗,副主考官姓钱,钱字去了右半拉不就是“金”吗,《万金记传奇》,就是考官徇私舞弊。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撤帘之后坐了船走,士子在河边沿着这个船追,一边追,一边唾骂,往船上扔砖头,可见气氛之极。事情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怒,来年春天正月,把已经取中的举人统统到北京,在太和门前复试,重新考试。南方的士子,正月份,他们衣服比较单薄,在太和门前面,一个个在那儿做文章,答考卷,旁面还有大兵夹着,有的人是又冻、又害怕、又紧张,就哆嗦写不出字来。其中有一个人叫吴兆骞,是有名的江南的才子,他没有作弊,学问也很好,但这个时候,他太紧张了,就没答好。那就怀疑你是不是作弊了,就把他发配,把吴兆骞流放到宁古塔,一流放就是二十年。他这个朋友认识纳兰性德,就是清代 第 587 章 子叫《秋笳集》。后来查清楚了,副主考官,那个钱开宗等徇私舞弊,顺治下令把他们一律处斩,就把副主考官有关的人处斩,这是当时震动全国的顺治丁酉科场案,这是 第 587 章 是这个赵晋,有人花了钱在卷子身上写了三个字,答卷上藏了三个字,“其实有”三个字,考官看到这三个字就给他点中了这个举人。结果赵晋,就是副主考官赵晋等26页,没有多少字。县官知道了,这个人是湖南耒阳的,耒阳县知县知道了,就把这个贺世盛抓了,抓完了以后就严刑拷打,问他,你说捐官,谁捐官了?谁的官他是花钱买来的?卖官那人是谁?中间联络那人是谁?他不能确指其人,他是笼统地揭发捐纳制度的弊病,县官呢,就给加了一个罪,县官给贺世盛加了一个罪名,八个字,叫“妄诋朝政,肆其悖逆”,就是大逆不道,完了就上奏,本人凌迟处死,他自己的儿子,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和妻子给功臣家为奴,就报到北京了,朝廷九卿科道会议讨论,和珅等四十个大员签署同意,最后报到乾隆那儿,乾隆怎么批呢?乾隆八个字,“特宥赦之,改为处决”。乾隆皇帝很宽宏大量,不要凌迟了,斩首就可以了,还是处死了。乾隆皇帝你想一想,捐纳制度有什么弊端?开朝廷会议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进行改革?没有,把其批评的人杀了,这就是文字狱,因为文字招来了祸,牢狱之灾,头被杀掉了。
清朝的皇帝没有吸取正确的意见,废除捐纳制度,而是对批评捐纳制度的人以杀头来进行回答,结果,问题愈来愈严重,朝政**,民心丧尽,所以,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辛亥革命的起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深得人心,结果,清朝不与时俱进,改革科举制度,也不与时俱进,废除捐纳制度,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最后,科举制度,捐纳制度,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告终。
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零点看书~ ~..